第69章(1 / 1)

采訪手記(15)

在我眼前浮現的是前美國總統克林頓踏上中國國土的一個畫麵。不知是中美雙方外交上的商定,抑或是別的方麵的考量,克林頓訪問中國的第一站選在了古都西安。當美國的空軍一號總統座機著陸在鹹陽,車隊駛過隋秦漢唐的曆史隧道,最後在西安古城箭樓前戛然定格,不知克林頓有何感言。但是,至少在那千年古城下舉行的歡迎儀式上,克林頓的神色是極其凝重的。

不管是誰,到了西安,都會被它發散出來的厚重的曆史和文化感所擊中。

據說當年康有為來到西安,終於抵擋不住故國撩人,競當了一回竊書賊。他曾去了一趟臥龍寺,住持見名人來訪,便把鎮寺之寶磧砂藏示他。康有為早有耳聞但難於一見,驀然心動之際,就假言回館細研,待明日再完璧送還。哪知康有為第二天就攜經東行,被和尚們發現後,追至潼關好言相勸良久才將磧砂藏留下。不知這傳說是真是假,但西安有一副對聯: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橫額壽而康,真真切切記錄著這個自詡天遊老人來過西安的印痕。

西安之所以稱作西安,就在於它實在是中國文人深藏著的一種文化寄托,這些像霧像雨又像風一樣粉塵狀的東西,曾在幾千年的曆史流程中被沉重地擊潰過。起初是腰斬,繼而是槌擊,再後粉齏,到後來就沒有了形狀,它們隻能像幽靈一樣四處遊蕩。曾經創建過漢唐文化的西安,因為有過未央宮的碎片,有過秦磚漢瓦,有盛傳的《唐詩三百首》作證,才險成傳說。因為有了這些燦爛的文化解讀,那個永遠也不能追回的長安古城就愈加美輪美奐,淒美如一滴眼淚,夜夜滴在文人們的懷想裏。文人說是追念西安古城,實際上是追念永遠也不能企及的文人理念。

說古城西安是文化的西安一點也不過分。因此,賈平凹才這樣說西安:

……常在夜間獨自逛街,人流車隊漸漸地稀少了,霓虹燈也暗淡下去,無風有霧的夜色裏浮著平屋和樓房的正方形、三角形,誰家的窗口裏飄出了秦腔曲牌,巷口的路燈杆下一堆人正下著象棋,街上的安全島上孤零零地蹲著一個老頭明滅著嘴唇上的煙火,我就常常作想:人間的東西真是奇妙啊,我們在生活著,可這座城市是哪一些人修築的?穿的衣服,衣服上的扣子,做飯的鍋,端著的碗,

又是誰第一個發明的呢?我們生活在前人的創造中而我們竟全然不知!人人都說西安是一座文化積澱特別深厚的城市,但它又是如何一點一點積澱起來呢?文物是曆史框架,民俗是曆史的靈魂,而那些民俗中穿插的人物應該稱作是賢德吧?流水裏有著風的形態,斯文裏留下了賢德的蹤跡,今日之夜,古往今來的大賢大德們的幽靈一定就在這座城市的空氣裏……

西安的古城文化在全國是獨樹一幟的,那麼,是誰在進行文化的積澱工作呢?把文化也作為管理城市的一個部分,就像用清潔劑清洗城市也是一種管理方式,最終各自形成城市的亮點,誰是這樣的賢德之人呢?

1997年7月23日晚,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以《古都舊貌換新顏》為題,報道了西安市在實施精神文明八大工程戰略中,將古老文化寓於其間,把西安鍾鼓樓上的晨鍾暮鼓再次敲響,使這曾千年回響在傳說中的古音於現代人的耳膜。正是這種聲音,像突如其來純淨的河溪,潺潺流入心底,把往昔的廢都意識和疲憊的心緒衝刷殆盡,使西安人的心頭重新凝聚起名城意識和拚搏意識。

就在這期節目裏,筆者發現了可以稱之為賢德之人的西安市文物園林局局長李天順,所謂的晨鍾暮鼓,就是在他主政期間再次敲響的。

見到李天順是《焦點訪談》播出後的第二個年頭。

陝西是文物大省,西安文物園林局乃是全省文物係統的龍頭老大。既然說西安是曆史的西安、文化的西安,作為文物園林局就顯得舉足輕重。西安有兵馬俑有華清池有驪山墓有古老城牆,還有數不勝數的青銅陶瓷等等寶器。有人說埋什麼種子結什麼果,西安地底下埋著大小十三個王朝,於是西安上空就有揮之不去的氤氳王氣。而文物園林局大概就是掌管西安古代文化的人。

西安對於外界似乎隻是一張發黃的老照片,李天順和他的文物園林工作者似乎就是保管老照片的人。看一眼那張老照片,便生出淒婉的憂傷來,但是,李天順等對西安文物園林工作意義的解讀卻不想告訴人們這些。他們要告訴世人的是西安曾經叫長安,長安之地曾出現過秦皇漢武,曾有過盛唐之治。所謂漢人,所謂唐人,其稱謂一概出自這片土地,至今仍江河流傳,必將萬古不息。這實在是西安的驕傲,這種借口裏有秦王掃六合一覽眾山小的精神,有大風起兮雲飛揚的浩氣,更有唐代萬王之王的猛誌。這實際上就是中國血脈相傳的民族精神。

要古為今用,尋找一種載體,讓古都活躍起來,成為一種激勵,成為一種鼓舞,成為一種提醒。當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八大工程之後,市委上下一拍即合,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創意。

這就是西安市的晨鍾暮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