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分局黨委的改革設想受到市局黨委的重視。北京市委原常委、市政法委書記(現為市委副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強衛聽完宣武分局的彙報後,敏銳地指出這是落實三項教育的一個重大舉措,是一項有益的嚐試。但是,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現行戶籍管理體製進行深入調研,開展改革戶籍管理體製,建立戶證辦理中心可行性的論證工作。當論證工作完成之後,強衛及市局副局長劉德帶領市局研究室專程到宣武分局聽取了彙報,給宣武分局以極大的支持。
在走訪中,宣武分局從公安部獲悉,外省市已有多家公安局成立了戶證辦理中心。為了學習借鑒兄弟單位的成功經驗,避免走彎路,分局黨委決定走出去,去傾聽改革大潮湧動的聲音。於是,他們先後到福州市公安局和杭州市上城分局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在福州,他們參觀了福州市公安局、鼓樓和倉山分局的戶證辦理中心,與福州市公安局戶籍處領導進行了座談,聽取了他們創建戶證中心的經驗介紹。福州市公安局早在1998年就在全市推廣戶政中心,一區設一個辦理中心,通過兩年的運行證明,它很好地解決了以往戶政管理方麵存在的諸多問題,工作效率明顯提高,受到人民群眾的一致好評。南國觀潮,自有一番強烈感受。宣武分局的同誌們更多的是一種強烈的衝動,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改革自有其內在的成因,倘若10年前或20年前,似這等做法,不要說能推廣和實行,就是想也不敢想,而今,為什麼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關鍵是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暢想和敢想的空間,為我們提供了創新的大舞台,我們應該義無反顧地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走下去。
考察歸來,一班人的決心更大了。
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他們自然不會忘記還有25%的人曾提過反對意見。在這些反對意見裏,一些人並不是觀念方麵的偏差,而是確有疑慮。他們的主要意見是:一是認為一區集中辦理戶口證件,對大多數群眾來說路途遠了,由短途到長途,當然頓感不方便;二是害怕工作模式的改變,會導致管理混亂,特別是擔心8個派出所的辦理量如今集於一處,可能造成擁擠現象。宣武分局針對這些意見進行了認真的調查測算,如果將戶證中心設在虎坊橋分局辦公大廳,不管本區來自哪個方位的居民,騎自行車或坐公共汽車來辦理戶口,最遠路程不會超過半小時。以1999年全年全區日常辦理量分析,全區8個戶籍所共辦理戶口遷移手續5.9730萬人,平均日辦理量164人,辦理居民身份證3.1314萬人,平均日辦理量86人,兩項合計日辦理量不足250人,按現在的每人辦理速度計算,用時不足6小時,實際建立戶證辦理中心後,戶口底票和身份證底卡不當時在中心打印,取消了過錄卡,而且由於采取了集中辦理戶口,區內戶口遷移以入定出,不需專門做遷出處理和打印遷移證,減少了許多手續,因此,將會大大縮短辦理時間,辦證中心不會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會人滿為患,倘若到戶證處中心來辦理戶口,不是麻煩了,而是更方便了,因為一切都是陽光操作,所有運轉都在無限透明狀態下進行:屆時,宣武分局將鄭重向全區居民承諾,戶籍辦理工作將告別不正之風,成為真正的陽光操作。
2000年11月1日上午,北京市第一家集各項公安業務為一體的多功能戶證辦理中心在宣武公安分局正式投人使用。
上午9時20分,當金色陽光注滿大廳的時候,宣武公安分局政委安鐵軍一聲戶證中心正式使用的話音剛落,全區四麵八方趕來的居民群眾立時蜂擁而人,140平方米的大廳立刻人頭攢動,生生把戶證辦理中心弄得比市場還熱鬧。
北京《晨報》記者薛冰用冷靜的筆調報道說:……谘詢窗口前人最多,新環境使辦戶口從以前的一所一窗變成了全局一窗,人們對此還不太適應。辦理身份證窗口前的隊伍前進速度最快。一方麵業務容易受理,同時,民警對業務比較熟練。辦理出入境事項的窗口前人最少,可民警沒閑著,忙著解答人們的各種問題……盡管擠了點兒,居民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遷入、遷出戶口,來一次就行了。辦身份證、改姓名、辦外地進京人員人戶等事項的居民還拿到了警務回執單,明確寫明下次來取戶口證的時問。分局估計,這種人員爆滿的情況,幾天後就會扭轉。
據了解,新中的辦公民警隻有二十幾人,比以前整整節省了46名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