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市文明辦主任翟敬說:
無錫正在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對一個城市和地區來說,改變它的物質形態或許隻是10年20年的事情,但是,要想創造一種文化,就要經過漫長的時日,它要經過穩定的物質積累和豐饒生活的積澱,它的製作過程很像是釀酒,有顆粒飽滿的糧食,才有醇香甘甜的美酒。無錫地阪下善製皓了物盾卜的豐碩.才有今天生活上的精致,而且漸漸生長出一種獨特的無錫文化。我市在全省兩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講評中,電視《華西之路》、《銀杏樹下》,錫劇《瞎子阿炳》、《愛河滔滔》,舞蹈詩《太湖魚米鄉》等多部作品獲獎。其中舞蹈詩《太湖魚米鄉》獲得文化部文化新劇目獎,錫劇電視劇《珍珠塔》獲全國電視戲曲片二等獎,散文《淹沒的輝煌》獲魯迅文學獎。我們還在全市廣泛開展了學科學、學文化、學技術三學活動,推廣了江陰市一、二、三家庭讀書工程的做法,組織開展了百村(居民)千冊圖書室創建活動。為了推動全民讀書活動,我們還舉辦了家庭讀書節、文化書市,開展特色文化家庭評比活動。郊區農村全麵開展了家庭讀書一、二、三、四、五工程。知識工程的實施,促進了市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進了學習知識、崇尚科學、積極進取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幾年來,全市群眾性文化活動色彩紛呈,連綿不斷。每年舉辦的太湖藝術節,活動項目多達50多項,參與群眾達30多萬人次。蓬勃興起的廣場文藝,以靈活新穎的藝術形式,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吸引群眾觀看。每年由文化部門、地區舉辦的廣場文化活動平均在60場以上,既豐富了群眾的業餘生活,又營造了濃鬱的城市文化氛圍。近年來,富有特色的社區群眾文化活動也開展得生動活潑。南長區的清明橋之春、古運河之秋,北塘區的無錫米市藝術節,以及社區文藝調演活動,體育節、錫劇節、詩歌節等文化活動,都各具特色,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在繁榮文化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文化市場管理。做到經常抓、,反複抓,使文化市場較好地步入依法管理的軌道,成為全國全省文化市場管理先進地區之一。
1996年後,我們按中央精神進一步落實文化生活政策,建立了文化事業建設專項資金,加大了對室內文化事業投入。6個城區都建起了功能較全、管理規範、滿足地區居民需求的文化館、文化活動中心,區、街、居委三級文化網站基本形成,公共圖書館藏書達到全市人均1冊,萬冊圖書館超過100個。八五期間,我們僅市區用於廣播、電視、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的投入就達5.35億元。市區和郊區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市級文化設施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目前已建成革命陳列館、新體育場、圖書館、市新聞大樓、廣播大廈、太湖娛樂城等一批市精神文明標誌性工程。這些硬件設施對我們無錫文化的生長都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穿過古運河漸漸遠去的櫓聲,在新奏的二泉映月的悠揚琴聲中,無錫人正精致地創造著他們的生活。上有天堂,下有蘇錫杭。這句新改的民謠,是無錫人用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爭取到的讚譽。
1988年冬天,天津市冬菜冬煤供應告急。那時一個住在河北區五馬路的親戚給筆者打來電話抱怨說,他這些天站隊把腿都站細了,還是沒有買到足量的菜和煤。他甚至還央告我說,有沒有順道去天津的車,好給他再捎點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