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1 / 2)

新聞(六)

家庭服務也掛星了

本報訊洗衣、做飯、搞衛生也有星級服務了!今日,道裏區為在6000餘名家政服務員中選出了30名優秀代表掛星。

一年來,道裏區通過家政服務共安排6000多名下崗職工重新就業。下崗職工都非常珍惜此次就業機會,以誠實的態度、高質量的服務贏得了好評。道裏區率先在全市推出星級家政服務,以此為下崗職工樹立榜樣,讓他們堅定信心,腳踏實地,自強自立。

《新晚報》1999年5月19日

如果說通過以上新聞可以依稀看出道裏社區確實卓爾不凡的話,那麼,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普通下崗女工的經曆,看出一個弱勢個體在道裏社區中怎樣走出了自己新的天地的——

她叫王玉琴,原在哈棉毛紡織廠衛生所當醫生。1984年,紡織廠解體了,她也下崗了。下崗後,王玉琴辦過幼兒園,做過小買賣,下過海,該試的都試過了,但她家庭的經濟狀況非但沒有改變,反而越來越糟,思前想後,王玉琴來到哈市道裏社區服務中心做了一名計時嫂。計時嫂也叫鍾點工,就是按小時計算給別人做家政服務,或是洗衣打掃衛生,或是做飯替人帶孩子,依雇主的需要而定,服務—小時拿—小時的錢。王玉琴覺得這計時嫂的名字很奇怪,很恍惚,很漂移,好像——時之內是計時嫂,一小時之外就是別的什麼了。這似乎比保姆的名稱好聽些。說實話.王玉琴討去縣醫生,別人一口一地叫著大夫,她是被別人叫慣自己也習慣了的,那是一種地位,一種榮耀。她是曾在這種光環裏生活過的人,在經過生活磨難之後,盡管屢屢受挫,卻從沒在計時嫂這樣的名稱裏生活過。但是,生活是現實的,它不是光環,它要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保障。計時嫂,她個人感覺要比保姆或臨時工的名稱好聽,也有一種實惠感,計時嫂就是計時給錢,我出一小時的力,你就得給,時的錢,想想也很不錯。

第一份工作是護理一個高齡病人。剛開始介紹情況時,王玉琴就想:這個社區服務中心還真有心,大概是看過自己的材料,所以才給自己找了這個活兒。因為是第一次,也因為護理工作接近醫務工作,這使王玉琴想起了自己當年身穿白大褂時的情景,心裏便生出隱隱的痛。記得剛當醫生那陣,她穿著白大褂像隻翩飛的蝴蝶,引起多少少女的羨慕。廠區醫務所不比醫院,醫院是遍地都是醫務人員,當個醫生不起眼。而廠區是職工多,醫務人員特少,因此就像眾星捧月,這裏的醫務人員往往會受到格外重視,特別是青春年少的女大夫,更會受到諸多關注。王玉琴那時既擁有青春,也擁有美貌,更擁有地位,她也非常熱愛醫務工作,那時她的心裏一天到晚樂滋滋的。但是,這一切都不複存在了,現實是這樣嚴酷地擺在她的麵前,她既不是萬木叢中一點紅的女大夫,也不再擁有青春和美麗,她隻是一個下崗女工,是一個孩子的媽媽,一個在別人眼裏飽經滄桑的中年女子,她被時代放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她隻能依靠自己,靠自己的雙手換來豐衣足食,靠自己的雙腿走出新的天地。被她護理過的張大媽已經71歲,患的是糖尿病,晚期,兩腿浮腫,腳踝發黑,即使是冬天,也起了一身熱痱子。一些計時工看到她病情嚴重,難以護理,都不願意接受這份工作。王玉琴卻把張大媽的門檻當做再生之門,她想,如果自己連這份工作也做不好,就不可能再站起來,更不用說有千裏之行。她每天為老人洗一遍澡,用中藥為老人泡兩次腳,且做飯喂飯洗衣擦地接屎接尿什麼都幹。後來,老人病重住院,其子女又請她住院陪護。王玉琴便每天早5點出門晚上很晚才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