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2 / 2)

你聽——

決不能停止啊,倀征的腳步!讎要止步,佰病皆出。壞是嗎?侑的人——住了樓房忘茅屋,錢眼能鑽進,再也鑽不出……俄要放聲呼:偌停止了長征的腳步,僦丟了寶貴的家譜。催來吧,聰明的頭顱。讓長征的大動脈,連通子孫的肺腑。6有多少明媚的春天,僦有多少長征的腳步!

這是原旅大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老紅軍張雲曉的詩集《一個紅軍戰士的詩》中的詩句。張老11歲參加紅軍,三過雪山草地。1983年離休後,他沒有在家享清福,而是把自己的餘熱、全部的愛心獻給了關心下一代事業。他擔任了大連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市革命傳統報告團副團長、沙河口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名譽主任和大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員等25個社會職務。從1985年到現在,他共作報告680餘場,有103萬人次受到教育。他還在作報告、備課的同時,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小說,其中有5篇獲國家級優秀獎、特別獎和一等獎。

張老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沒有任何報酬,而且所用的筆墨紙張和交通費等一切費用都由自己負擔。為了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張老撰寫了《一個紅軍戰士的詩》和《紅寶石之歌》兩本詩集。詩集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寫下了他的親身經曆。新詩學家錢光培說這本詩集:填補了中國新詩史的一大空白099詩集麵世後,《人民日報》、《文化報》等16家報刊發表了21篇消息和評論,收到讀者來信300多封。

1998年他的又一部新詩《朝陽與浪花》問世。他先後免費贈書給部隊官兵、大中小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共1.18萬冊,價值4.9萬元,此外,還捐資扶貧助困達1.1萬元。自付外出報告路費、活動費4200餘元。

為了弘揚雷鋒精神,張老創作了歌詞《雷鋒精神的搖籃》,由國家一級作曲家鄭建春譜瞌。1998年3月27日張老親自赴撫順市,給雷鋒生前所在團贈歌、贈書(《紅寶石之歌》200冊)。在儀式上,團政治處宋若波主任深情地說:送來了一個老戰士的忠誠,送來了一個老同誌的愛心,送來了一名老紅軍的關懷,送來了一位老首長的叮嚀。

張老講課文采飛揚,妙語連珠,極富感染力。他每講的一個小時的課都要用30個小時備課,到目前為止他除寫滿了5個本子外,還有約60萬字的講稿。他每到一個單位作報告,都要先摸清情況,把要講的內容記在腦子裏,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講法,或提問式,或啟發式。對部隊官兵主要講提高戰鬥力,對學生主要講勤奮小時。然而,老前輩們卻齊齊地守候在約定的時間裏,猶如在執行戰鬥任務前的集結。作為綠色家族的晚輩,我對遲來感到羞愧。因為守時是軍人的起碼的準則。我惶恐不安地向諸位首長敬禮表示道歉,就像一個做了錯事的新兵。在他們麵前,我確實是個新兵。老前輩們都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竟然一絲不苟地嚴格按照時間的約定,保持著一個軍人對時間的敏感。他們雖然沒穿軍裝,沒有軍營的背景,但從他們的坐姿和肅然白勺毒情上仍可看到他們是久經戰場的軍人。他們用屬於綠色家族的語言和思維向我講述他們融進社區的故事,怎樣用革命傳統和革命理想覆蓋社區,覆蓋青少年的心靈……高玉寶、修湘、張雲曉的故事就是從中得來的。他們22個人每人身後都有一串動人的故事。而大連沙河口區老戰士報告團隻是全國各地繁星般的老幹部報告團中的一支,他們每個人就像一粒火星,集合起來就是一束火把,而無數支火把燃燒起來,就會照亮一片雲錦,成為一個永不熄滅的星座。而千千萬萬青少年循著這個星座,就會準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從而創造自己的美麗人生……

敬禮!老戰士報告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