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1 / 3)

城市建設中,一種新型的文化樣式——廣場文化正在蓬勃興起。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那些新開辟的廣場就像一隻隻開屏的孔雀那樣,向人們展示著種種美麗,又像一個個盛滿瓊漿玉液的巨大酒杯,讓人們品味著生活的甘甜。

江蘇省江陰市委門前有一巨大廣場,廣場中央嵌刻著孫中山先生當年視察江陰時留下的一句贈言: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孫中山的這句贈言,因放在廣場的關係,便顯得有了磅礴之氣。你站在偌大的廣場上,思接千載,神遊八方,一種別樣的情懷浪濤般湧上心頭。廣場還是最能表達城市性格和地區文化的地方,當你來到某個城市,倘若二人轉和大秧歌成為人們活動的主要內容,你就知道自己來到了東北;當你在某個廣場駐足,聽到了曲曲信天遊和鏗鏘激越的威風鑼鼓,你就知道這是在陝北……廣場還是城市居民表達感情的晴雨表,倘若有了舉國歡慶的理由,有多少廣場,就有多少歡樂……

廣場現象是中國城市現代化進行曲中的一段昂揚的樂章,它對於傳播和發展先進文化有著特別的作用。廣場現象,是市民文化的一部分,它能極大地滿足人們的感性娛樂需求,把人從沉悶裏引出,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回歸,使現代人一反那種過分沉重的政治中心和倫理本位的生存狀態,並由自在自發的或異化受動的生態方式向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方式提升。當人們來到廣場,精神就具有了解放的意義。人們在寬闊遼遠的空間,享受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走出沉悶、封閉、狹隘、單調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是一次人性的解放。這樣一個重要具多重意義的廣場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越來越納人到構建先進文化的戰略決策之中。

被譽為全國中等城市首屈一指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廣場,原名叫鐵路壩廣場,占地5.5萬平方米,地處城區中心。先後有十幾位外商看中這塊黃金寶地,提出投資在此搞商品房開發。是建廣場,還是搞開發?當決策層思考這個問題時,有人主張賣給外商開發商品房,並先期圈地6000平方米進行樓宇設計。

鐵路壩要建商品房的消息在市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他們紛紛寫信,打電話給市領導:不能追求眼前利益而犧牲優美環境,為人民著想,就必須把群眾讚成不讚成,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的尺度。於是,市委、市政府果斷做出決定,興建廣場,把綠色和空間還給市民。

按照人民群眾的意願辦事,必然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東莞市樟木頭鎮原是該市較為荒僻的地方。十多年前,筆者曾幾次去過那裏。記得一次隨中央電視台采訪當地駐軍時,正巧趕上樟木頭鎮舉辦農動會,現在的東莞市市長黎桂康那時任市委秘書長,筆者作為邀請代表,恰和他坐在一起,彼此相談甚歡。黎桂康溫文爾雅,彬彬有禮。他愛好文學,曾做過多年的文學夢。交談中我們商定,要以東莞為背景,寫一篇反映改革開放的長篇報告文學。後來筆者還專程為此事來過東莞,因他工作太忙而終沒合作成功。

當時樟木頭鎮農動會舉行在一片空曠的場地,仿佛剛下過雨,泥地上還間或有積水,各村的運動員褲腿上沾滿著星星點點的泥漿。因為農動會在當時是個新鮮事,我們的目光都被它的激情和熱烈所吸引,誰也沒有在乎場地的簡陋。多年過去,每當有人提起樟木頭鎮,我的腦海便浮現出灰色天空下那片空曠的野地,還有那群熱情奔放的樟木頭人。

這次又來樟木頭,它的變化讓我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