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1 / 3)

改革開放之後,我先在建築工地當泥工,後學了點技術,就當施工員,以後又當副隊長助理工程師。之後我就開始獨自承攬建築項目,漸漸發展,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企業家。這些年我是邊讀書邊幹企業,正是讀書,使我明白了事理,不管是我人生道路還是致富之路,都受益無窮。我不僅個人受益,就是我的兒子們也受益,我老婆也支持我看書,她也是書的受益者。我總結出來,讀書有三種姿勢。專業書是坐著看的書,思想書是站著看的書,閑書是躺著看的書。我包工從1978年一直幹到1991年,這是我的個人致富史,同時也是我的讀書史。當小工時我每天掙一元二角,我就每天至少拿出二角錢用來讀書。因為那時買書買不起,隻能借書看。包工後,有了錢,我買書一次至少500元。我買的書可不是裝樣子,而是為了使用。那時的書都翻得很爛,書越爛,就證明書的流通過程多,使用率高。看過的書我盡量想方設法把其消化掉。我看書的習慣也影響兒子,他看得很多,知識就豐富,考學時很有用,輕而易舉就考上了名牌大學。過去我夫人對讀書不滿,但一看到兩個兒子讀書受益,先後考上了大學,也改變了對讀書的認識,現在我家遍地是書,她幫我整理圖書,知道書是好東西了。

我身邊有一個小圈子,都是愛看書的人,我們常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偶有新書,如新釀好酒,便邀眾友品嚐。因是讀書人,自有文人風骨,便不免憂國憂民,特別是當時正是一切向錢看的時候,石獅真有些像商品的海洋但卻是知識的沙漠,應該想辦法在這沙漠裏弄出點綠陰來。就這樣,就像鬧著玩似的,我們弄了一個讀書沙龍。但是,隨著社會參與率的提高,我們改變了宗旨。

讀書人都有文學夢,剛開始辦沙龍,完全是為個人興趣,想找一些人切磋寫作技巧,為自己的創作做準備。但是,恰逢此時石獅黃貨盛行黃書泛濫,在參與掃黃打非時,我們考慮到了自己的責任。初時的想法太單純了,那是純粹的個人化寫作的考慮,而沒有想到一個讀書人的社會責任,特別是當前,正是道德重建的時候,我們應該帶好讀書求知樹人立德的好頭,於是,我們重新改變了主旨,把讀書當做一個社會工程來完成……石獅市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杜常勝:

綠洲讀書社創辦至今已近10年。它的創辦,顯示了人民群眾作為精神文明建設主體的強大活力。綠洲讀書社就是在石獅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由建築業個體戶蔡友謀共同創辦的。社長蔡友謀把自己辦企業賺的錢傾其大部,用於讀書社的建設。副社長吳永勝也將自己收入的大部分投入書社。在石獅各界人士慷慨幫助下,創辦綠洲讀書社共籌資40餘萬元。走進讀書社,迎麵就可見到幾個大字:讀有益書,做文明人。這就是綠洲的宗旨。讀書求知,樹人立德,是綠洲讀書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在,綠洲讀書社已擁有20多個分社,1萬多名社員,其中一個友誼分社,是由外地來的打工族組成的。在地攤文學充斥文化市場的狀況下,綠洲讀書社堅持為讀者找好書,為好書找讀者。不圖利,不賣非法出版物,奉行不利社會事莫為的樸實準則,就是虧損也絕不做有損道德的事。這些年,綠洲讀書社通過舉辦講座、文學創作報告會,創辦內部刊物,組織社會調查、專題討論,開展演講比賽,交流讀書方法與經驗,舉辦文藝晚會等多種形式,實踐、履行辦社的宗旨。幾年來,有千名社員在參加讀書活動和各種成人教育、培訓學習中獲得了結業證書、資格證書。讀書社扶持了一批文藝創作骨幹,據不完全統計,讀書社成員在國內外各報刊書籍上,發表了近七八百萬字的作品,涉及小說、詩歌、散文、隨筆、劇本、燈謎、歌詞、電視解說詞等各種體裁的文藝創作。在精神文明建設、教育、文史研究上也發表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論文,並得過多種獎項,副社長吳永雄、吳為坤還熱心資助將樂縣漠源鄉12名貧困失學兒童,拿出近10萬元的款項舉辦文學新人獎和辦學。綠洲讀書社還對貧困山村實施文化關懷工程、援助西藏郎縣辦學等公益活動。綠洲讀書社成了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通過綠洲讀書社這件事情,使我們深深體會到:精神文明建設是人民的事業,追求文明是人民發自內心的願望……

從蔡友謀的敘述裏走出,告別了書香味特濃的蔡友謀大院,我們一行來到了綠洲讀書社的總部。綠洲讀書社設在一幢大樓的一層,麵積約有幾百平方米,看上去像是一家不大不小的新華書店。隻是和書店不同的是這裏有幾十台電腦,一些人正劈劈啪啪敲打著鍵盤,不知是正上演網絡故事還是正與分社交流。據蔡友謀說,辦這個讀書社,一年要花上10多萬,房租要30多萬,電腦要花去20多萬,辦刊物出書扶植新人再花幾十萬,幾項下來百十萬元就沒有了。他們對創作新秀實行獎勵措施,若被評上新秀獎,獲5000元獎金。讀書社還與《福建時報》合辦了一個欄目,名日綠洲,專門為讀書會社員們提供園地。幾年來,社員們還頻頻對外投稿,在菲律賓《世界日報》、《菲華時報》、西德《龍舟》等報刊上發表作品,宣傳祖國宣傳石獅宣傳改革開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蔡友謀正打算啟動更大的文化活動,準備在石獅搞一個多功能的文化城,大致需要1000多萬元。他說,他認準的事情不管再難也要幹下去。就像當年辦讀書社一樣。他從1992年起就放棄了自己的企業,至今已10年。若不搞讀書社,這10年他可以掙很多的錢,可以把錢傳給兒子這一代。但他並沒有這樣做,他寧可傳書不傳錢。他說他這樣做一點也不後悔。他認為人還應該需要一種奉獻精神,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他才堅持走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