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國的想象力

張頤武

21世紀已經過去十年,文學和社會一樣經曆了巨大的變化。十年的時光意味著一代人的成長,而和十年前相比,文學的形象和格局所發生的變化的深刻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因為它不僅僅是常規性地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產生新的文學的發展和變化,而且是在從文學的媒介和載體到文學的整個結構的異常深刻的變化。一方麵,文學隨著全球化和市場化的發展以及中國的高速的發展而出現了諸多新的形態與新的表達;另一方麵,文學的媒介的和載體的變化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單一的以紙質出版為中心的文學。中國文學的想象力正在經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塑的時代。過去一直引導和支撐我們的文學想象力的“新文學”的一套觀念與價值已經在新的格局下成為了曆史。而20世紀80年代的“新時期”和90年代的“後新時期”也已經成為遙遠的故事,當年曾經主導過我們的文化的一代人已經漸漸開始成為舞台的背景,而“新世紀文學”則以我們當年難以想象的形態展現自己。十年前我們覺得大有希望的現在已經凋零,而一些曾經以為是轉瞬即逝的現象卻一直持續到今天。歲月讓我們已經走了很遠,但曆史卻將我們帶到了新的空間之中。

文學置身於一個新的平台之上,它在這十年中的擴張其實是引人矚目的,同時也是激起了最大的困惑和爭議的。我們對於文學判斷的困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這個方麵。整個中國的文學領域這些年來其實在經曆著一個格局轉變的過程,也就是在原來已經形成的文學界之外出現了仍然以傳統的紙質出版為中心的“青春文學”和以網絡為載體的“網絡文學”,這些新的文學空間經曆了這些年的高速的成長已經逐步發展成熟。目前,一方麵是紙質出版和“網絡文學”雙峰並峙;另一方麵在紙質出版方麵,傳統的“純文學”和“通俗文學”與“青春文學”的共同發展也已經成為新的趨勢。從90年代後期以郭敬明和韓寒等人為代表的“八○後”作家出現到現在,“青春文學”在傳統紙質出版業的市場已經顯示出了自己的重要影響力。目前的情況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簡單,“青春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崛起並不是以傳統的“純文學”的萎縮與消逝為前提的,其實三者不是一種互相取代的關係。傳統的文學寫作仍然在延續和發展,我們發現傳統文學界仍然相當活躍。這是新的文學市場的出現,也是文學的一個新的空間的發現,它們和傳統的文學界其實是共生共榮的關係,而不是互相取代的關係。它是文學的總量的增多,而不是文學的萎縮。它們跟傳統文學既有重合、相交和兼容的一麵,也有完全互不兼容、各自發展的一麵。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裏要看到的是中國文學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的一個結構性的要素,而不再是一個時間滯後和空間特異的“邊緣”的存在。它已經不再是巨大的被忽略的寫作,而是一個全球性文學的跨語言和跨文化閱讀的必要的“構成”,是所謂“世界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文學不僅是全球華語文學的中心,也是新的“世界文學”的新空間。我們也可以發現,今天的全球華語文學的麵貌也有了新的變化,全球華語寫作的活躍和發展也改變了我們對於華語文學的傳統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