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曹聚仁。
二十多年前,我曾經想刊行一本小品散文,題名“瓢語”。朋友們問了我的出處,他們以為是費解。我說,出處見於《逸士傳》,說那位隱士許由雙手捧水而飲,有人就送他一隻瓢兒,他就用瓢勺水,飲畢,掛在樹枝上。風吹來了,這瓢兒拍打拍打作響。許由聽了厭煩了,又把瓢兒丟掉了。人生許多事,也就像瓢兒一般的;許多文字,說了還是不說的好。其後不久,讀到了辛稼軒詞,原來他早已說過了。那首詞用《水龍吟》的詞調,雲:
稼軒何必長貧,放泉簷外瓊珠瀉。樂天知命,古來誰會,行藏用舍?人不堪憂,一瓢自樂,賢哉回也。料當年曾問:“飯蔬飲水,何為是,棲棲者?”
且對浮雲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蒼顏照影,零落,輕裘肥馬。繞齒冰霜,滿懷芳乳,先生飲罷。故應笑掛瓢風樹,一鳴渠碎,問何如啞。
這首詞,上下兩闋,用了兩個瓢飲的故事,後麵的便是我所說的許由故事。那一時期,辛稼軒正退隱在上饒,在鉛山縣東二十五裏許得瓢泉,“其一規圓如臼,其一直規如瓢。周圍皆石徑,廣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而後入瓢,其水澄可鑒。”
他因此題了《瓢泉詞》。
讓我注解一下:上半闋是用顏淵的故事。孔老夫子對這位居陋巷的弟子是十分讚許的,所以說:“賢哉回也。”對於樂天知命,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一份處世道理,一般人是不大明白的。進一步看,這位居陋巷的高足弟子,對於孔老夫子的一車兩馬,淒淒惶惶,有時是不免懷疑的。這麼一想,又變成了楚狂接輿的想法了。下半闋,想到人生種種,有時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位和先主魚水相得的諸葛亮先生,雖說定了三分,回頭一看,五丈原上,星沉魂逝,又何如隴中高臥呢?(“瓢”,一鳴而被打碎,何如啞著不鳴呢,辛氏的看法正是如此。)
有一段時期,雖說是烽火彌天,但我初到上饒這個山城,依然過著隱士般生活。四郊閑步,不時喚起了辛稼軒的詞中景物。(稼軒詞第四卷,正為《瓢泉之什》。)他有一首《三山戲作》雲:“記得瓢泉快活時,長年耽酒更吟詩。驀地捉將來,斷送老頭皮。繞屋人扶行不得,閑窗學得鷓鴣啼。卻有杜鵑能勸道:不如歸。”此意,我自以為頗體會得的。
辛稼軒和陸放翁,都是南宋初期的血性男子,其見之於詩詞,每多慷慨激昂之語。可是他們最能懂得田家真樂。小女初讀書,我便教她念辛稼軒的《清平樂》(辛氏居上饒時的《村居詞》):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前年小女也在北京,她忽然對我說:“爸爸,我懂得辛稼軒那首詞了。”這也可說是瓢語的一解。啟明老人有詩雲:“幼安豪氣傾儕輩,卻有閑情念小童。應是貪饞有同意,溪頭呆看剝蓮蓬。”我想他一定把這首詞念給孩子們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