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 張潔宇。
幾年前,北大校園裏曾傳唱過一首歌,歌名叫做《未名湖是個海洋》。如今,它算不上深刻動人的歌詞和旋律早已被人淡忘了,但不知怎麼,“未名湖是個海洋”這句話卻時常在我的腦際閃過,勾起我許多漫無邊際的聯想。
宋代詩人辛棄疾曾把杭州西湖水視為“一勺”,相比之下,燕園中的未名湖實在隻能說是“一滴”了。但是,北大人卻自豪地把未名湖比做海洋,我常想,這其中深蘊著的情感大概隻有親曆燕園生活並把這段經曆真正化入自己生命的人才能領會。
我最愛夜色中的未名湖,信步湖畔,心中有說不出的清澈和寧靜。即便是無風的夜晚,湖水也會有輕輕的漣漪,均勻得如同熟睡中的呼吸,令我相信這湖水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凝視粼粼的水波,我時常會想起那個關於“海洋”的譬喻,麵前的湖水於是愈加遼闊深邃,天際仿佛也真切地傳來撫岸的潮聲。
未名湖真的是一片海洋,她包蘊著北大一個世紀的動人故事和精神傳統,這一切就如同一座取之不竭且不斷豐富著的寶藏。這寶藏中不僅有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民主”、“科學”、“嚴謹”、“求實”、“創新”……更有每一個北大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珍愛。
在北大的文化曆史和精神礦藏中,我特別珍愛老北大人的“參與意識”。
北大人的“參與意識”全國聞名,無論是對學校內部的事務,還是對社會上的其他事件。這是北大人的傳統和個性,也是北大在現代中國曆史上能取得如此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參與意識”決不是沒頭腦的瞎起哄和趕時髦,也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亂插嘴,它的內核實在是一種力推學校、社會、國家以至人類世界改革和前進的意識,更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毫不誇張地說,這種“參與意識”如一枝點燃北大人精神的巨大火把,已被代代學子高擎了近百年。
坐落在未名湖畔的北大圖書館的舊館,是我心愛的一個所在。每當指間翻動著曆史的卷頁,我的心中就會湧起如瀾的情感。未名湖的潮聲帶我在這裏一次次穿越百年的時空。
翻開1917年6月的那一本《新青年》,一則《北京大學同學儉學會啟》在我的眼前一亮。就是這則啟事,讓我最早體會到北大學生“參與”的熱情--那份改善學風、參與學校管理、改良社會的熱情。時間過去了80多年,刊物的紙張已經發黃變脆,但是,那些鏗鏘有力的字句中跳動著的情感仍令我感到灼熱滾燙。
“儉學會”名義上提倡“勤學”、“儉財”,管理學生的生活小事,但其更大的理想在於“發展自治之能力”,追求思想的自主與獨立。一則短短的啟事透出的精神是豐富的--理想的真摯熱烈與性情的溫和誠懇,讓人不由得對那個遙遠的時代心儀不已。“儉學會”的青年們不滿現實,但他們決無盲目粗鄙的戰鬥姿態,也沒有對校方對師長動輒“推翻”、“砸爛”的暴戾用心。他們善於合作、入情入理,成為校方與學生間一架友好互益的橋梁。
更可欽敬的是,他們看似微弱的呼聲中,還有參與社會改良的意義在。他們說:“近日勢之杌隉,政治之泯棼,民德之墮落,生計之恐慌,學風之不振,環於我身之外者,其弊不可擢發。數要皆以奢為最大病恨,吾曹詎容熟識而無睹耶?”寥寥數語,而拳拳之心可見。“儉學”也許是小事,但誰會否認他們振學風、振民德、圖政興、圖國強的目標是中國知識者追求了多年的最高理想呢?他們自認有“改良社會”的“義務”,希望以自己的參與來帶動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雖然他們的宣言並不怎樣壯麗輝煌,但其壯誌胸襟昭然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