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秋第一次去茂林村的時候,村路兩側種著的玉米已經抽穗,看著微微彎腰的玉米,藍秋想起小時候跟母親去農村時,在二姥爺家裏吃的燒玉米,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看到玉米,藍秋就想起玉米的糊香味。她甚至聯想,這裏的農民一定跟自己一樣喜歡玉米的香味,而這種美味,離他們已經越來越遠了。
藍秋承包的30戶村民中,有一位名叫張龍發的老人,藍秋根據《被拆遷村民表》,決定按照年齡大小和居住的遠近開始走訪。張大爺的家位於村東頭,在村頭一群孩子的指引下,藍秋很容易就找到了張大爺的家。
隔著低矮的院牆,藍秋看見院子裏一位老人正在菜園裏摘芸豆。藍秋著這位忙碌的老人,還是喊了一聲:“張大爺!”
老人抬頭看藍秋,有些渾濁的眼睛裏充滿了疑惑:“你是?”
“張大爺,我是區裏來的,我叫藍秋。”藍秋自我介紹道。
“區裏來的?找我有事嗎?”張大爺又問。
藍秋快步走進院子,笑著說:“當然有事啊!”她接過張大爺手裏拎著的筐子,說,“我幫您摘芸豆吧!小時候去農村,我最喜歡摘芸豆了。”
藍秋的熱情感染了張大爺:“你在農村待過?”
“是呀,小時候經常跟著我媽去農村,很多農活我都會做呢!”藍秋對童年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你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都沒吃過苦,能幹農活可不簡單。”“如果不是天天做農活,對於孩子來說,就像做遊戲,倒是天天勞動的人,才覺得這是一種繁重的勞動。”
藍秋跟張龍發老人很投緣,隻一會兒的工夫就變得不再陌生。兩個人邊摘芸豆邊說話,芸豆秧子很細,爬在用竹棍子斜插在一起的支架上,毛茸茸的葉子下麵,是一串串鼓鼓的芸豆。藍秋一會兒就摘了一小筐,她問:“張大爺,這些芸豆夠吃一頓了。還摘嗎?”
“不摘了,留著下次摘。來,喝口井水歇歇。”張大爺說。
“好啊!”藍秋接過張大爺遞過來的一水舀子涼水喝了一口,地下水甘甜清冽,涼到心裏,非常解渴。
“井水太好喝了!”藍秋感歎著。
“好喝就多喝點,我們這裏的水比你們城裏的要好。”張大爺很自豪地說。
張大爺忽又想起了什麼,問藍秋:“你來找我什麼事?”
“大爺,是這樣。咱們茂林村從鐵南區劃歸到我們春山區,實際上是為了我們建設園區的需要,區政府將茂林村的土地征收上來,然後招商引資,落地一些項目,開發建設後能給政府帶來更多的稅收。”藍秋盡量用張大爺能接受的語言表述。
“那我們這些人怎麼辦?”沒等藍秋說完,張龍發立即問道。
“政府會給你們蓋起新樓房,所有的農民兄弟都搬到樓裏住,生活條件也能得到改善了。”藍秋覺得,讓農民從平房裏搬出,住上樓房,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可是,張大爺的一席話,也讓藍秋陷入了沉思。
“搬進樓房,是改善了條件,可我們的土地沒了,農民們祖祖輩輩就是靠著土地生存的,沒了地,還叫農民嗎?農民沒文化,又沒技術,你讓他們去幹什麼?我這一把老骨頭了,活不了幾年,可那些年輕人怎麼辦?”張大爺像是問自己又是在問藍秋。
“大爺,您別激動,我這次也是摸底調查,問問情況,政府會給補償的,不會讓農民兄弟直接搬走的,這一點您要放心。”藍秋安慰道。
“土地沒了,就是有補償,我也不願意。”張龍發老人告訴藍秋。
“大爺,這件事咱們慢慢再談。您看還有什麼家務活需要我幫忙做?”藍秋扯開了話題。
“你是個熱心腸的姑娘,我脾氣不大好,你也別在意,我不是針對你。”張龍發解釋。
“沒關係,我就是做這個工作的。拆遷是大事,將心比心,誰都不能小看這件事。”藍秋很同情張龍發老人。
從張龍發老人家裏出來的時候,藍秋的心情變得沉重了,就連張龍發這樣通情達理的人都有了抵觸情緒,其他人會怎樣呢?
藍秋去第二家的時候,在路上遇見了小周。小周說自己正在找藍秋,藍秋跟小周說她有個想法,她們兩人自動組合成一個小組,兩個人一起去農民家裏走訪,效率會高一些,也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