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在複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所作研究的一部分。也許是個性使然,我一直對跨文化、越界和邊緣書寫充滿興趣,預期近年會有更多有關中美跨國書寫的專著和論文問世。在我的第一本書出版之際,首先要感謝在學業上給我鼓勵、引導和幫助的各位導師。林澗老師(Jennie Wang)是我進入複旦後的第一位導師,正是她的引導才讓我對越界的跨國書寫產生興趣,並獲得基本的理論架構。林老師所堅持的嚴格的美國學術規範使我在研究方法上做到與國際接軌,雖然最終我沒有循著林老師的研究路徑以美華文學作為博士論文的選題,但美華文學依然是我所進行的“中美跨國書寫”係列研究的重要部分,相信不久我能以豐富的研究成果回報林老師的教誨。楊乃喬老師是我在複旦的第二位導師,他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屋建瓴的理論水平、寬容適度的教學風範對我的個人和學術成長產生巨大影響。每次遇到困難,楊老師都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安排麵談,對我耐心地啟發鼓勵。沒有楊老師的指點和思路點撥,我斷不可能順利完成博士論文,也斷不可能完成本書的結構設置。陳思和老師是我的第三位導師,是我的博士論文指導組成員,他開闊的學術視野、獨到的學術眼光以及在複旦中文係長期推動的多元化學術氛圍,讓我獲益匪淺,也為我所作的跨學科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沒有三位導師春風化雨般的教導,我也許至今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研究路徑。

在本書付梓之時,我還要特別感謝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UC,Riverside)已故教授Emory Elliott,他是中國學界的老朋友,一直不遺餘力地幫助和培養中國學者。2008年我跟隨他作研究期間,不斷得到他的指點,完善博士論文框架,生活上也得到他的諸多照顧。然而,在我回國之際,他不幸辭世,本書的出版也算是我向Elliott教授表達敬意的方式之一。

我的家人長期以來一直支持我的研究,分擔我的家庭責任,我的內心充滿感激。我為沒能在父親手術之時陪床照顧,反而讓父母不斷為我的生活操心而愧疚;為嶽父母在晚年離開生活一輩子的故土到上海幫我們持家深深地感動!女兒進思的誕生也增加了我的研究動力,本書的一半都是守在她的嬰兒床邊,聽著她羽翼翕動般的呼吸完成的,因此這本書也算是我人生轉折的一個坐標點。

上海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各位領導與同事、科技處的領導和老師,以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均對本書的撰寫和出版提供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支持,沒有這些領導、同事、朋友和組織的支持,我很難在博士畢業後的一年多時間結項並完成本書的撰寫。在此一並向他們表示感謝!

朱驊

201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