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禍福相倚,李秉直和殷仲達被排擠出朝廷,對於李靖而言其實是一件好事。
李秉直年紀雖然已近七旬,但身體卻依然硬朗,而且頗有些“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勁頭。他看到李靖料理起領地的政務時有些不順手,身邊又多是武將,沒有一個可以幫得上忙之人,便親自出馬將這些政務從李靖手中接了過來。李靖雖不欲老父操勞,卻拗不過他熱情高漲,隻得多派了一些人服侍跟隨。李秉直在朝時任的是中諫大夫這樣的清貴之職,但在官場數十年,所經所見何其廣博,竟然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殷仲達此次離開朝歌卻是幾乎將整座“煉鋒號”都搬空了,更帶來為數多達三千的熟練工匠。在陳塘關落下腳後,看著老友李秉直精神煥發地大展拳腳,自是不甘示弱,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後,將“煉鋒號”重新經營起來。李靖領地方圓四百裏,僅靠帶了的三萬餘人馬和當地原來的一些駐兵還遠遠不夠,要想在此次站穩腳跟,整編和擴張軍隊勢在必行。既然要擴軍,自然需要大批的軍械。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李靖怎都沒有理由舍近求遠,將這一大筆生意便宜外人的理由,更何況“煉鋒號”製造的兵甲之精本就天下聞名。
不過購置軍械所需的資金從來都不會是一個小數目,單靠陳塘關現今的府庫平日的稅收絕對不敷花費。在不願煎骨熬油般壓榨百姓的前提下,財政問題著實令李靖費了一番腦筋。好在他不久之後終於想到了解決的辦法,在近在咫尺的無垠大海之內,李靖找到了一樣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物——鹽。
如今的大商並沒有食鹽專營一說,而且現今人們製鹽用的還是效率低下的煮鹽之法。李靖將前世記憶中的曬鹽之法搬了過來,經過幾次試驗之後,便開始在海邊開辟鹽田,製出數量極其龐大的高品質食鹽。
經過殷仲達這商場老手的一番運作,李靖領地所產質美價廉的食鹽成為各方爭相購買的搶手貨物,為李靖換來源源不絕的財富。有了這些財富的支撐,李靖的領地自然一天天向著更高的方向發展。
這一天派駐在聞安縣的鄭倫忽然回轉陳塘關求見李靖,與他同來的還有一個身著青衫的中年文士。
見麵施禮已畢,鄭倫指著那中年文士道:“兄長,這是小弟在山上學藝時結識的一位好友,姓敖名光,乃天庭司掌行雲布雨正神、東海水族之長。他有要事與兄長相商,隻苦於素未謀麵不便冒昧前來,後來聽說小弟在兄長麾下為將,便找到小弟門上,請小弟代為引見。”
“敖光?”李靖聞言一呆。
那敖光含笑上前一步,拱手道:“敖光見過道友!”
李靖在聽說眼前之人竟是那位東海龍王時,不禁有些疑惑——這敖光應該是與原來軌跡中的李靖交好,如今為何又與鄭倫扯上了關係?轉念間想到若按照原來的軌跡發展,自己應該和鄭倫同為西昆侖度厄真人弟子,想來敖光應該是與度厄真人有些關聯,進而結識了他的兩個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