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鄉(2 / 2)

然而更沒想到是這條紅線腰帶,居然用在了父親和八叔,獵殺掉那隻吃人的白眼狼身上,這紅腰帶起到了一次關鍵性的作用,如果當時沒有這條紅腰帶,可能就不會有機會在報仇雪恨了

東北那時候冬天裏雪都很大,雪厚的地方都齊腰深,天氣也都是幹巴巴的冷,尤其是臨近春節的時候那冷的都邪乎。我們家是滿族人,生活習俗雖然和漢人早已同化,但是骨子裏畢竟流淌著滿人的血液。

自古滿族人就是遊牧民族,父親也是很好的詮釋了祖先的特性,他非常善於琢磨一些手工製品,就連做出的動物玩具都活靈活現的,那雖不是雕龍附鳳,但絕對是一門手工藝術。

尤其是他後來投師到明水縣,那有名氣的‘畢師傅’門下後,學了二年多的木匠手藝,工具多了也順手了,他便從那時候開始研究琢磨,用於打獵的小道具、小機關什麼的。

在我的記憶裏,父親設計了一種打大鳥的夾子,名字叫翻車子,這個大夾子在圓盤兩側有兩根支架,當大鳥去吃那中間誘餌的時候,會觸發鐵夾子回彈到原位,那兩側的支架連接著一小段繩子,甩出的繩子中間是個圓套,會直接套住大鳥的脖子,在那個年代這絕對是個非常有技巧性的,捕捉道具了。

家鄉那時候總體還是個國有農場,地處在黑龍江省的西北部,在那遼闊的大草原上。這地方有一些小丘陵和小山坡,還有一些大片的樹林帶,身在這片黑土地上,隻要隨意找個高處,就能欣賞那一眼望不到天邊的廣闊大地。

而那東、西、北三個方向,最遠的都一二百裏不著城鎮邊際,雖說這農場所處的位置比較偏僻,可是在這全場的生活區內,男女老少加起來,都超過了三千多口人,在我記事的時候,那總場每逢趕集可真是人山人海的。

所有的居民都集中在,以一個‘總場部’為中心,和下設八個分場的居民區之間,幾個分場之間最遠的就是‘一分場’和‘八分場’這兩個分場之間,便間隔著四十多裏路程。

這些下設的分場都負責各種各樣的養殖勞動,其中包含了牛場、羊場、豬場、雞場、酒廠、磚廠和菜園。

最特別的就是八分場,因為它有著一個特殊的職責存在,八分場不僅職責特殊而且它有二個名字,單從村名字麵上也看不出特別之處。

‘柳田泡’這個名字是八分場的老名字,因為全場就它有個大魚塘,而另外一個名字叫‘馬場’

這個名字是總場給的官方名字、為何叫馬場,這可是有來頭的,因為當年有一匹大青馬被政府特別照顧著,而後經過認真選址,才放養在這片肥沃的草原上,這匹馬有著光輝的曆史,因為它是前蘇聯政府解體前,送給‘朱德元帥’的最後一匹戰馬。

那渾身烏青的顏色高大的身軀,健碩四肢,那一個大馬蹄子都有成年人二個手掌並排放著那麼寬,誰想要單獨騎上它,可是件非常困哪的事,真不知道‘朱德元帥’當年怎麼駕馭這個寶馬良駒的。

至於這匹大青馬跟隨元帥走過什麼戰場,後輩們自然不得而知,雖然這匹母馬年歲以大,但是那性格依舊剛烈火爆,除了它的專職獸醫,兼飼養員陳爺爺以外、陌生人根本都不敢靠近它,因為它不是咬人就是撂著蹶子踢人。

這個八分場那特殊的任務,就是照顧好這匹良種戰馬,讓它頤養天年的,而且當時還指望能讓它繁育出更好的後代呢。

八分場則是這全總場大草原裏,牧草最肥沃的地方、上級的命令是一定養好它,隨便讓它在這個大自然裏生活,白天便放出馬圈出去吃草,下午渴了就回馬廄喝水,吃玉米粉料,還有那一種配製的混合飼料,則是留給它改善夥食用的。

老馬雖不會在有了南征北戰的奔波壯舉,卻也落得個逍遙自在。在草原裏有生長茂盛的堿草,羊草,還有那人參、防風、柴胡,這樣的草和藥都可以讓它隨便吃,而且還沒有汙染和揚塵,這裏的草料營養價值豐富,對於食草動物來說那一定是特別的香甜把。

有的草稞子長的都有一人多高,這馬在這住的久了,都已經養成了挑肥揀瘦的習慣,飼養員也從不約束它,既然上級有命令就隨它心情去吧。

父親經常看到哪戰馬,自己孤獨的站在草原中,伴隨著那微風輕輕一吹,那迎風而起的長馬鬃,和那大片舞動的花草,也有著一種英雄落幕的悲涼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