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誌軍

在全國上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形勢下,龐瑞垠同誌撰寫的《華西紀事2006:回望吳仁寶》一書,由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該書文約事豐,從不同時期和不同角度生動反映和展現了吳仁寶同誌帶領華西人民艱苦奮鬥的創業經過,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較強的可讀性,對於進一步宣傳學習吳仁寶同誌立足農村、建設農村、致富農民的先進事跡,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激勵廣大黨員幹部為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不懈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吳仁寶同誌是近幾十年來一位中國農村與時倶進的風雲人物,被譽為新時期中國農民的驕傲。華西村是聞名全國的“天下第一村”,被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麵旗幟。吳仁寶同誌作為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傑出代表,在他擔任華西村黨組織書記的四十多年裏,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艱苦奮鬥,把華西從一個“半月無雨苗枯黃,一場大雨白茫茫”的窮鄉村建設成了“遠看像林園,近看像公園,細看是農民的美好家園”的富裕村、幸福村。華西的實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體現,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動體現,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先進性的生動體現。吳仁寶同誌不愧為忠誠學習實踐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典範,不愧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不愧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典範,不愧為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縱觀吳仁寶同誌幾十年如一曰帶領華西村人民致富的奮鬥曆程,不難得出許多深刻重要的啟迪。一是始終堅持艱苦創業、共同致富不動搖,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和強大精神支柱,以“困難難不倒、表揚誇不倒、威脅嚇不倒”的執著追求,帶領華西人民共同鑄就了“艱苦奮鬥、團結歸口,服從分配、實繢到位”的華西精神,並靠這種精神使華西從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莊發展成工農商並舉、年銷售收入超過三百億元的“天下第一村”;二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動搖,將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堅定性與因地製宜發展華西的創造性高度統一,自覺地走在發展進步的前列,表現出敢為人先、敢於超越的創新勇氣和膽識;三是始終堅持率先發展、協調發展不動搖,“發展是最大科學,不發展是最不科學”,“荒山汙水、低水平建設不叫科學發展”,“物質精神雙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構建了富裕、文明、和諧的新農村;四是始終堅持心係群眾、造福百姓不動搖,把服務群眾、造福百姓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一直盡心傾力為群眾謀利益,為華西謀發展,真誠地為群眾的富裕作決策,為群眾的需求想辦法,為群眾的利益幹工作;五是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公正廉潔不動搖,不論在華西村初創之際,還是在華西村富庶之時,都時刻牢記“兩個務必”,淡泊名利,甘於奉獻,“不住最好的房子,不拿最高的工資,不拿最多的獎金”,體現了一個老黨員的高尚風範和人格魅力。吳仁寶同誌的生動事跡和新鮮經驗,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寶貴財富,使我們比有標杆,學有榜樣,幹有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