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尺橈骨幹骨折
【定義】
尺橈骨幹骨折是常見上肢損傷之一。包括尺橈骨雙骨折、單純尺骨幹骨折,或單純橈骨幹骨折,上下尺橈關節正常。
【診斷依據】
1.病史有明顯外傷史,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及旋轉暴力均可引起骨折。
2.症狀和體征①傷後局部劇烈疼痛,腫脹明顯,活動時疼痛加重;②局部可見瘀斑,前臂活動障礙,患肢不能抬舉,前臂不能旋轉;③局部有環形壓痛及縱軸叩擊痛,觸之有骨擦音及異常活動;④有移位尺橈骨骨幹骨折,前臂可有短縮、成角及旋轉畸形,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
3.輔助檢查X線攝片檢查應包括肘關節及腕關節,正側位片可確定骨折類型、移位方向及有無上下尺橈關節脫位。
【證候分類】
(1)單純尺骨及單純橈骨幹骨折。
(2)尺橈骨幹橫斷骨折。
(3)尺橈骨幹斜形骨折。
(4)尺橈骨幹螺旋型骨折。
(5)尺橈骨幹粉碎骨折。
(6)尺橈骨幹無移位骨折。
(7)尺橈骨幹青枝骨折。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保形固定:①適應證:無移位尺橈骨幹骨折,兒童尺橈骨骨幹青枝骨折。②操作方法:可行前臂夾板固定或前臂石膏托固定。
(2)手法複位,夾板或石膏固定:①適應證:發生移位的尺橈骨骨幹骨折較穩定者,如尺橈骨幹橫斷骨折、短斜形骨折、單純尺橈骨幹骨折等均可行手法複位。②操作方法:尺橈骨骨幹骨折後,骨折遠近端發生重疊、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畸形,複位時必須將尺橈兩骨遠近段正確複位,4種畸形均需獲得矯正,以恢複兩骨等長及固有生理弧度。根據骨折穩定情況,決定整複橈尺骨的先後。複位時,患者取仰臥位,兩助手握其腕部及肘部,拔伸牽引,糾正重疊畸形,術者握其骨折端采用返折托頂、夾擠分骨、回旋捺正、扳提推按、搖晃捺正等手法糾正旋轉、成角、側方移位畸形。複位後,夾板固定,必要時可放置分骨墊、壓墊,防止再移位。單純橈骨骨折,複位時先判斷近骨折端旋轉位置,按照以遠端對近端的原則,將遠折端置於相同的旋轉位置以複位。
(3)手法複位,閉合穿針或外固定架固定:①適應證:尺橈骨骨幹骨折不穩定者,複位後發生再移位的橫斷或短斜骨折。②操作方法: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仰臥於手術台上,先給予手法複位。透視下見複位滿意後,兩助手維持位置。常規消毒、鋪巾。橈骨幹骨折自橈骨莖突穿入一枚克氏針,貫穿髓腔至骨折端,複位滿意,將克氏針擊入近端髓腔固定。尺骨骨折自尺骨鷹嘴部位穿入一枚克氏針,貫穿髓腔至折端,複位滿意後,將克氏針擊入遠端髓腔固定。夾板或石膏固定。髓內固定對尺骨幹骨折較適合,但橈骨存在旋轉弓,髓內固定使旋轉弓消失,影響功能。
2.手術治療
①適應證:不穩定尺橈骨骨幹骨折,陳舊尺橈骨骨幹骨折不愈合者。骨折為長斜形、粉碎形、碟形骨折可用加壓鋼板固定,嚴重粉碎性骨折、多段骨折,鋼板難以應用者,采用髓內針固定。②操作方法:麻醉生效後,患者取仰臥位,前臂置於胸前,常規消毒,鋪巾,上止血帶。尺骨骨折沿尺骨背側做縱切口,切開皮膚皮下,自尺側腕屈伸肌之間進入,顯露尺骨。橈骨上段有橈神經出入旋後肌,需注意保護。橈骨骨折以橈背側入路,切開皮膚皮下,自指伸肌與橈側腕短伸肌間隙進入,上段骨折可顯露旋後肌,將旋後肌自橈骨止點切斷,翻轉,顯露橈骨;中段、遠段骨折自肌間隙進入,顯露橈骨。複位後,加壓鋼板固定,術後石膏固定。
3.藥物治療
(1)中藥治療:骨折初期宜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藥物,可內服活血靈,外用展筋酊;中期瘀血腫脹雖消而未盡,骨折未連接,治宜和營生新,接骨續新,可內服三七接骨丸;後期宜養氣血,補肝腎,壯筋骨,可內服筋骨痛消丸,外用展筋丹,亦可配合推拿按摩。
(2)西藥治療:早期運用活血化瘀及脫水藥物,消除腫脹,術前半小時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一般不超過3天。
4.康複治療
(1)功能鍛煉:治療期間應鼓勵患者積極進行適當的練功活動。初期行握拳、手指屈伸、舒縮上肢肌肉等活動,以促進氣血循行,使腫脹消退。中期進行肩肘關節活動,如小雲手、大雲手活動,但不宜進行前臂旋轉活動。後期骨折愈合拆除夾板石膏後,可進行前臂旋轉功能活動。
(2)物理療法:進行中藥熏洗或理療等。
【療效評定標準】
優骨折愈合,肘關節屈伸活動正常,前臂旋轉活動正常或受限小於5度,無疼痛。
良骨折愈合,肘關節屈伸活動正常,前臂旋轉活動受限小於15度,活動後偶有肘關節酸痛,恢複正常工作。
可骨折愈合,對位欠佳。肘關節屈伸活動受限大於15度,前臂旋轉活動受限大於30度,偶有肘關節部酸痛,基本恢複正常工作。
差骨折愈合,對位欠佳,肘關節屈伸活動受限大於15度,前臂旋轉活動受限大於30度,時有疼痛,不能恢複正常工作。
十三、蓋氏骨折
【定義】
橈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是一種既有骨折又有脫位的聯合損傷,稱為蓋氏骨折。
【診斷依據】
1.病史有明確的外傷史,可因直接打擊橈骨下段背側造成,或傳達暴力造成。
2.症狀和體征①患者腕部及前臂出現腫脹疼痛,橈骨下段向掌側或背側成角,向掌側脫位者尺骨頭向掌側突起;向背側脫位者尺骨頭向背側突起,腕關節呈橈偏畸形。②橈骨下段壓痛及縱軸叩擊痛明顯,觸之有異常活動及骨擦音,下尺橈關節鬆弛並伴有擠壓痛。③前臂旋轉功能障礙,腕關節功能障礙。
3.輔助檢查X線可明確骨折類型,觀察下尺橈關節分離程度和是否伴有尺骨莖突骨折。正位片上觀察下尺橈間隙是否增寬,若成人超過2cm,兒童超過4cm,則為下尺橈關節脫位;標準側位片尺橈骨幹應相互平行重疊,若橈尺骨幹發生交叉,尺骨頭向背側或掌側移位,則為下尺橈關節脫位。
【證候分類】
1.穩定型橈骨下1/3橫斷骨折、成角畸形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或尺骨下段骨骺分離,多見於兒童。
2.不穩定型橈骨中下1/3短斜或螺旋骨折,或粉碎骨折,骨折移位較多,下尺橈關節明顯脫位,多見於成人。
3.特殊型尺橈骨雙骨折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保形固定:①適應證:無移位或青枝骨折,下尺橈關節脫位不明顯者。②操作方法:石膏或超腕夾板固定。
(2)手法複位夾板固定:①適應證:相對穩定型骨折。②操作方法:患者仰臥,肩關節外展,肘關節屈曲,前臂中立位,兩助手拔伸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及由於旋前方肌牽拉發生的橈骨遠端向尺側移位。然後用分骨提按、推擠捺正方法矯正旋轉、側方移位。骨折複位後,下尺橈關節脫位多可得到糾正,若未複位者,術者可將尺骨頭向掌側按壓,同時將尺橈骨遠端向中心擠壓,即可複位。
(3)手法複位,閉合穿針固定:①適應證:橈骨橫斷或短斜形骨折,複位後不穩定者。②操作方法: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者仰臥於手術台上,進行手法複位,常規消毒,鋪巾,自橈骨莖突進入一枚克氏針,貫穿骨髓腔固定,透視下見複位滿意後,將克氏針擊入近端骨髓腔。下尺橈關節脫位可自行複位。但克氏針難以在橈骨下段寬大骨髓腔中取得牢固的固定,需要石膏維持固定。
2.手術治療為了獲得良好的前臂旋轉功能,避免下尺橈關節紊亂,橈骨骨折要求解剖複位。蓋氏骨折由於肌肉牽拉,難以維持滿意複位;髓內固定難以控製旋轉,固定力度較差。故此骨折多手術切開複位鋼板固定。①適應證:不穩定型蓋氏骨折,複位失敗者或陳舊性蓋氏骨折。②操作方法:麻醉生效後,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上止血帶。取橈骨背側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自肌間隙進入,顯露橈骨折端,將橈骨複位,加壓鋼板固定。下尺橈關節複位後可用克氏針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