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顯微外科(二)(1 / 3)

(6)拇指殘指加長術:①適應證:拇指Ⅲ度缺損,虎口無瘢痕攣縮。②手術方法:切除拇指殘端皮膚,顯露近節指骨基底殘端,咬除殘端造成一個新鮮骨創麵,於髂脊切取所需長度的髂骨塊,修整後用克氏針貫穿,固定於指骨殘端上。皮管形成:於對側上胸部鎖骨下區或對側下腹壁設計皮管。方法:以健側手指周徑及長度,長寬各加0.5~1.0cm,於鎖骨下畫出順行或於下腹壁畫出逆行帶蒂皮瓣切口線,切開後自深筋膜以淺掀起皮膚瓣盡量修薄,止血後,將兩側皮緣對合縫成管狀,並縫合供區創麵。

然後將皮管套入拇指植骨的骨條上,皮管遠端與拇指殘端創口皮緣縫合。2周後開始做皮管斷蒂訓練。3~4周後行皮管斷蒂。斷蒂後皮管無感覺,為使再造拇指恢複感覺,可於半年後行中指或環指血管神經束島狀皮瓣轉位修複。

(7)帶足背皮瓣的第2趾遊離移植拇再造術:①適應證:拇指Ⅳ度缺損伴虎口皮膚攣縮,拇指Ⅴ~Ⅵ度缺損受區基部有一定軟組織床,多個手指缺損伴背側皮膚攣縮缺損者。②手術方法:現以拇指Ⅴ度缺損采用菱形足背皮瓣的第2趾移植拇指再造為例。

皮瓣形成及足趾切取:沿設計切口切開皮膚,保留皮瓣內淺靜脈並使這些靜脈經足背靜脈弓彙入大隱靜脈,切斷結紮皮瓣周圍與大隱靜脈不相連的靜脈分支,使大隱靜脈、足背靜脈弓遊離。於踝前切開交叉韌帶,切斷短伸肌腱,顯露足背動脈及其伴行靜脈,將足背動脈從兩伴行靜脈中分離出來,並由近向遠直達皮瓣近側緣。於皮瓣的脛、腓側向第2蹠骨縱軸從深筋膜掀起兩側皮瓣,保留皮瓣內靜脈的完整性與延續性。沿足背動脈走向,向深層分離,切斷結紮足背動脈的沿途分支,並保留第2蹠骨背動脈的連續性。直至分離達足底深支,找到發自足背動脈或足底深支的第1蹠骨背動脈,沿該動脈走向由近向遠分離之。當第1蹠骨背動脈行走於第1蹠骨橫韌帶背側,且管徑較粗,足以供養第2趾及第2蹠骨背動脈。在遊離第1蹠骨背動脈時,要注意保護該動脈分向第2趾及皮瓣的分支,於趾蹼處切斷結紮分向趾腓側的趾背、趾底及相伴的靜脈,切斷結紮第2、3趾間相連的血管。在第2趾蹠側做“V”形切口,顯露兩側趾神經並向近端鈍性分離,盡量高位切斷兩趾神經並標記。高位切斷趾長、趾短伸、屈肌腱。第2蹠骨適當平麵截斷蹠骨。切斷附著於第2趾與蹠骨的骨間肌。此時,除帶足背皮瓣的第2趾與足背動脈及大隱靜脈相連接外,其餘組織均已離斷。沿足背動脈走行用罌粟堿原液濕敷。趾體及皮瓣用熱鹽水濕敷,片刻後趾體及皮瓣恢複血液循環。

手部受區準備:於第1腕掌關節遠端1.5~2.0cm處做一“Y”形切口,掀起舌狀瓣以備重建虎口皮膚。顯露第1掌骨殘端,找出殘端神經,拇長屈伸肌腱斷端處予以鬆解。於環指掌橫紋做一橫切口,顯露屈肌腱鞘並切開鞘管,認定環指指淺屈肌腱後,盡量於遠端切斷該肌腱,並從前臂遠端切口內抽出,通過大魚際部皮下隧道,從拇指殘端掌側創麵處引出,作拇指對掌功能重建;鼻煙壺處暴露並分離橈動脈、頭靜脈備用。

移植再造:根據受區動靜脈情況決定供區切取血管蒂的長度,斷蒂後記錄斷蒂時間,把帶足背皮瓣的第2趾移至手部,把第2蹠骨斷端置第1掌骨殘端,試量再造指長度並調整皮瓣使之形成虎口並覆蓋創麵。伸肌腱用“8”字法縫合,屈肌腱用Kessler縫合,8/0縫線縫合神經,10/0縫線吻合血管。

足部創麵處理:把第3趾向趾靠攏,縫合蹠骨頭橫韌帶,趾蹼間皮膚用褥式縫合,足背創麵切取中厚皮片移植,加壓包紮。

注意事項:①拇指Ⅳ度以上缺損後所造成的橈側殘端創麵條件各異,術者應根據以上設計形式靈活設計不同形式足背皮瓣來合理覆蓋創麵以擴大或重建虎口。②各種不同形式的足背皮瓣,趾側“V”形瓣及虎口側掀起的舌狀瓣,三瓣間要合理調整放置,充分利用這些皮瓣的有效麵積,以保證形成虎口為主,防止形成線狀瘢痕攣縮。若造成大魚際部及手背皮膚缺損時,可采用中厚皮片移植之。皮瓣有多餘時應予以切除,防止縫合後局部臃腫。③遇Ⅵ度拇指缺損或腕骨缺損時,皮膚切口設計及皮瓣設計不變,再造時可將蹠骨固定於第2掌骨近1/3之橈掌側,以形成骨性對掌位,術中不必行對掌功能重建。④足背皮瓣切取後足背創麵處理不能被忽視。在皮片移植前創麵徹底止血,宜采用中厚皮片移植褥式縫合加壓包紮以利於皮片成活。

2.藥物治療

(1)中藥治療:斷指再植術後存在著經脈損傷,氣滯血瘀,應以活血化瘀為治則。方藥選用活血靈,一日1劑,水煎服。

(2)西藥治療:遊離組織移植拇指再造者,“三抗”治療。無菌手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一般3~5天,汙染創口根據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用藥時間,以控製感染;另外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妥拉唑林等預防血管痙攣、血栓形成發生血管危象。

3.康複治療

(1)運動療法:①關節活動度練習,主要是關節的屈伸活動及拇指的對掌對指練習。②肌肉的功能練習,其目的是防止前臂肌肉產生廢用性萎縮。③感覺訓練,再造手指通過係統的感覺訓練促進其恢複,感覺訓練可結合於運動療法或作業療法中進行。

(2)作業療法:具有實用意義的活動能力的訓練,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能創造價值的職業工作能力和消遣娛樂活動的能力。

(3)理療:用電、光、聲、磁、熱等物理因子進行的治療方法,其作用跨越臨床治療與康複治療領域,軟化瘢痕組織可促進關節活動範圍的恢複,肌肉電刺激可促進肌肉功能的恢複。

三、血管損傷

【定義】

由於外傷導致血管斷裂、栓塞、受壓等病理改變,而引起肢體遠端血循障礙,稱為血管損傷。

【診斷依據】

1.病史多有外傷病史。

2.症狀和體征

(1)出血:開放性動脈出血呈鮮紅色,多為噴射或搏動性出血;如損傷的血管位置較深,可見大量鮮紅色血液從創口湧出。閉合性主要血管損傷時,損傷部位肢體常因內出血而明顯腫脹。

(2)低血壓及休克:出血較多者因血容量減少,可出現低血壓及休克。

(3)肢體遠端血液循環障礙,主要表現為:①肢體遠端動脈(如橈動脈、足背動脈等)搏動消失或甚微弱;②皮膚蒼白;③皮膚溫度下降;④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⑤疼痛;⑥套式感覺障礙;⑦運動障礙;⑧遠端做小切口無活躍性出血。

(4)搏動性血腫:多出現於較粗而壓力高的血管,如股動脈、膕動脈、鎖骨下動脈和腋動脈等。

3.輔助檢查

(1)動脈造影:早期血管傷如診斷定位明確,在戰爭時或平時一般均可不做動脈造影。對診斷、定位困難的病例,有條件時可做動脈造影術,藉此有時可發現動脈多處傷。對晚期血管傷、假性動脈瘤或動靜脈瘺,應做動脈造影,以明確損傷部位、範圍和側支循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