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手法治療:①適應證:頸型及神經根型頸椎病。②操作方法:采用平樂郭氏正骨治筋手法。a.預備手法:包括揉撚法、GFDA5法,在頸部兩側肌肉、頸根及肩部行揉撚、GFDA5動手法,力量均勻深透,目的在於鬆解痙攣僵硬的肌群,以舒筋活絡,宣通氣血。b.治療手法:是治療頸椎病的重點手法,包括旋轉複位法和提端搖晃法。
旋轉複位法:患者正坐,術者站在患者身後。以右側為例,用右肘窩放在患者頜下,左手托住枕部,輕提並做頸部旋轉運動2~3次,然後上提,牽引頸部,並使其屈曲10度,牽引的同時將患者頭頸各旋至有固定感時,右肘部再稍加用力右旋頸部,此時即可聽到彈響聲,做完右側後,以同樣手法向左側旋轉複位1次。本手法應用時應穩準柔和,不可粗暴,旋轉適度,不可過大。
提端搖晃法:用於不適合行旋轉複位的患者。患者正坐,術者站在患者正背後,雙手虎口分開,拇指頂住枕部或風池穴,其餘四指托住下頜部,雙手向上提端,同時手腕立起,雙前臂用力下壓患者肩部,而提端頸部的雙手腕做回旋運動6~7次,在持續提端下做頸部前屈,後伸各1次,將患者頭部在屈曲時旋轉向左或右側。以左側為例,右手扶住頜下,將左手抽出,同時利用術者右顳頂部頂住患者頭部,肩部頂住前額,在持續牽引下,用左手拇指指腹沿左側頸肌走向,自上而下撚揉至肩部,同時右手搬動下頜,向右側旋轉頸部。相同手法對側再做1次即完整手法。此手法比較穩妥,安全,不易引起不適症狀。
完善手法:為整個手法的最後,包括劈法、散法、拿法及歸合法等,其目的為進一步解除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牽引治療:①適應證: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②操作方法:常用枕頜帶坐式或臥式牽引,牽引重量2~5kg,每次牽引20~30分鍾,每日1~2次,10~15天為1個療程。牽引時應采用角度牽引,水平牽引時最大應力位置靠近頸椎上段,隨著牽引角度增大,最大應力亦逐漸下移。當牽引角度超過35度時,最大應力約在C7~T1處。如病變在C5/6、C6/7時,如頸椎曲度變化不大於應選擇25度~30度角;若頸椎曲度稍直,應選擇10度~15度角;若頸椎曲度消失,應選擇5度~10度角。提出了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牽引力作用的部位。
(3)石膏固定:①適應證:石膏或塑料、充氣圍領固定適用於一般輕型頸椎病,或手法、手術後恢複期病例;頸胸石膏、頸托支架適用於手術後防止頸椎植骨片脫出或病情嚴重需較長時間固定者。②操作方法:常規采用頸胸石膏或頸托支架固定。
(4)封閉治療:①適應證:常用於頸椎病的急性發作、疼痛較重的患者。②操作方法:用2%普魯卡因2~4ml加醋酸潑尼鬆龍2ml混合,選C5、C6、C7棘突旁空隙處或壓痛點局部封閉,左右各一針,每針1~2次,1周1次,4次為1個療程。對於交感型頸椎病可以進行頸部星狀神經節封閉。
(5)小針刀治療:①適應證:適用於頸型頸椎病及神經根型頸椎病。②操作方法:在頸部治療點選頸椎棘突旁及橫突周圍壓痛點或痛性結節;枕部治療點選雙側頭夾肌枕骨附著處;肩胛部治療點選肩胛骨內上角肩胛提肌止點及岡下肌壓痛點。治療時常規消毒皮膚,針刀先刺入表皮,刺入後緩慢進針到肌層,待有明顯酸脹感伴有針刀收緊感時開始剝離。先縱剝後橫剝,遇有硬結先切割剝離再縱剝橫剝。如有電擊感或燒灼感時,應及時調整深度及方向,防止損傷神經。如有劇痛不能剝離,多為刺中血管,應改變方向後尋找針感。在治療中應密切觀察患者反應,防止暈針。鬆解要充分,一般感覺有鬆動感才出針。針刀刺激大,每次選點不宜過多,一般2~4點為宜。出針後迅速用無菌紗布壓迫嚴防出血。
(6)其他方法:針灸、中藥藥物透入、TDP、醋療等方法對頸椎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手術治療多用於脊髓型頸椎病,適用於嚴格非手術治療3個月無效、椎管明顯狹窄、壓迫脊髓及血管臨床症狀嚴重者。
(1)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①適應證:適用於脊髓型,神經根型頸椎病。②操作方法:一般選用雙側頸叢麻醉,必要時氣管插管全麻,右側(或左側)橫切口,顯露出病變部位後,術中需拍X線片以進一步確定之,以定位鑽心釘打入選定節段的椎間盤上,再將環鋸套在鑽心上,順時針方向鑽入,鑽透椎間盤後,拔出環鋸,即可看到上位椎體下緣,下位椎體上緣連同椎間盤被一並拔出,孔底可看到硬脊膜,進一步清理孔底和周圍殘餘椎間盤和骨贅。以此法,同樣對第2或第3個椎間盤切除。取自體髂骨(需至少有一麵骨皮質),修整後植入孔內。必要時可用頸椎前方鋼板固定或術後石膏圍領固定3個月左右。
(2)後路單開門減壓術:①適應證:適用於椎體增生、脊髓壓迫節段多、前路手術有困難者;後縱韌帶鈣化引起椎管狹窄者,或已做過前路手術效果不佳者。②操作方法:選用局麻或氣管內全麻,俯臥位,頸後正中切口顯露雙側頸至T1、T2椎板,在一側(開門側)將椎板全層割穿,掀起椎板,保留椎間板縫0.5~1cm,像開門一樣擴大椎管,自頸到胸全長掀起椎板,為使此開門不再閉合,可用絲線懸吊、脂肪墊塞,或用支撐物來維持椎板掀開以擴大椎管,再縫合肌肉和皮膚,術後石膏圍領固定。
(3)後路雙開門減壓術:適應證及麻醉、體位、手術切口同單開門法。顯露椎板後,將雙側椎板開槽,隻鑿穿外板,再切除棘突,正中劈開椎板,用擴張器將椎板向兩側張開,為使張開不再閉合,可以在中間植骨,但須用阻擋以免骨塊向深部滑移壓迫脊髓,術後石膏圍領固定3個月左右。
3.藥物治療
(1)中藥治療:①風寒濕痹型:宜祛風散寒,舒經通絡,方用蠲痹湯加減。②氣滯血瘀型:宜活血化瘀,舒經通絡,方用化瘀通痹湯加味。③痰濕阻絡型:宜燥濕化痰,理氣通絡,方用指迷茯苓丸加味。④肝腎不足型:宜益精補腎,滋陰息風,常用左歸丸加味。⑤氣血虧虛型:宜益氣養血,通絡行痹,藥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2)西藥治療: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期可用雙氯芬酸鈉口服,麻木者可用彌可保口服或肌注;椎動脈型頸椎病可用鹽酸氟桂嗪口服;髓型頸椎病可口服彌可保片劑治療。此外,尚可輔以神經營養劑,如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及地巴唑、三磷腺苷等。手術治療者常規預防性應用抗生素2~3天。
4.康複治療
(1)未做動關節手法者,可在手法後配合做頸部保健操。
(2)動關節手法治療後,頸部固定1~4周,可逐漸加大幅度,做頸部前屈、後伸、旋轉等活動。
(3)手術後,拆除石膏外固定者,可逐漸活動並配合頸部保健操。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原有各型症狀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複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
好轉原有各型症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
無效症狀無改善。
九、急性腰扭傷
【定義】
急性腰扭傷為腰部猝然遭受扭閃、牽拉,致使筋膜、肌肉、關節韌帶、椎間盤等組織損傷,而引起腰痛、活動受限等症狀。本病是傷科常見病之一,好發於青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