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地,遇公叔氏叛衛,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讚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魋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歸魯。
孔子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恒弑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恒,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於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裏。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