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立體結構圖擺在呂劍麵前的時候,驚得呂大司令驚訝萬分,兩隻眼睛差點瞪成鬥雞眼兒。
從圖上看,骨塚內最顯眼的就是中心處直徑上百公裏的巨大空洞,縱橫交錯的大小通道從中心空洞出發,逐漸向四周延伸,一直通向骨塚表麵。
形象一點說,骨塚就是一顆挖空的小行星,像一個超大的螞蟻窩。
這是人類第一次獲得骨塚的內部結構數據,興奮的呂劍差點沒高興得暈死過去。
根據骨塚結構數據,司令部用最快的速度量身定製了新的作戰計劃,任務最終落到了畢群的身上。
接到命令後,畢群立即集合一個大隊的突擊隊員駕駛四艘登陸艇空降骨塚表麵。
三艘登陸艇足夠運送一個大隊的突擊隊員,第四艘登陸艇,其實是一艘專門打洞的鑽探艇。
完全封閉在骨塚內部的外骨人根本不曉得骨塚表麵是什麼情況,畢群大大咧咧地將四艘登陸艇停在預定地點,豎起鑽探艇尾部的激光鑿岩機,親手調好鑽探的角度——必須嚴格按照計劃中的坐標和角度,才能保證探洞鑽探的過程中不會攔腰截斷地底深處的某一條通道,保證瞞住外骨人。
按下激光鑿岩機的啟動按鈕,鈍頭的鑿岩機鑽頭上立即出現交叉的錐形激光束,結晶的地麵迅速被高能激光激化,打出一個直徑超過鑽頭一倍的大洞,激化的高溫蒸汽不斷從洞中衝上高空,飛到近百公裏的高空才緩緩飄散,其中的一些直接凝結在鑽探艇上,給鑽探艇加了一層厚厚的殼。
理論上激光鑿岩機每小時能夠鑽透兩百公裏的地層,但是這東西絕對是個大肚電老虎,哪怕鑽探艇上百分之八十的空間都是儲電設備,也隻能支持一個小時的持續鑽探而已。
加上清理艇身和返回戰艦充電的時間,畢群足足花了一整天才鑽透近八百公裏的地層,探洞最底層,距離骨塚中心的空洞隻剩十幾厘米的一層岩石。
一切準備就緒,畢群指揮戰士們在洞口架一人多高的吊架,然後將剛剛從戰艦上運下來的十枚超級核彈小心翼翼地掛在架子上,還不忘在核彈最下方吊上一顆碩大的條石。
“撤!”畢群一聲令下,四艘登陸艇迅速飛離骨塚,等畢群回到戰艦之後黃河號立即加速離開。
沒過多久,架子上的定時裝置解鎖,十枚核彈和一塊條石同時墜下。直線下墜近八百公裏之後,條石首先砸破了僅有十幾厘米厚的隔層,十枚核彈緊跟著墜入骨塚核心。
不等核心內的外骨人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十枚超級核彈的計時器同時歸零,刹那間,骨塚核心化做炙熱的熔爐,火焰沿著四通八達的通道橫掃骨塚內部,將所有的一切摧枯拉朽地一掃而光……
如果十顆超級核彈在骨塚表麵爆炸,頂多炸出十個大一點的彈坑和幾片玻璃化的地表,但是塞進骨塚深處爆炸,封閉的骨塚將所有的爆炸能量封在內部,就像鐵殼子裏裝了滿滿的烈性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