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結晶形態不是其真實形態。1934年,梅頓(L.Maiton)等發明電鏡後,人們才真正觀察到病毒。1939年,考施(G.A.Kausche)第一次在電鏡下觀察到TMV為杆狀體。1941年,貝納爾(J.D.Bernal)等對TMV結晶X射線衍射研究,表明其由大量結構相同的蛋白質亞單位聚合而成。1954年,沃森(J.D.Watson)指出TMV杆狀體是蛋白質亞單位的螺旋形聚合物。1956年,克裏克(F.Crick)和沃森提出,病毒由核酸髓和許多圍繞它的相同蛋白質亞基外殼組成。1959年,霍恩(R.W.Home)和納金頓(J.Nagington)拍攝了顯示這種蛋白質亞基的電鏡照片。現知病毒粒子各具特征性的形態、大小及亞微結構。
病毒粒子直徑通常100nm左右,最大的如痘病毒300×200×100nm,光鏡下可見,最小的如口蹄疫病毒,直徑約22nm。動物病毒呈球形、卵圓形、磚形或子彈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狀或絲狀,亦有球形;細菌病毒多為蝌蚪形,亦有纖維形及微球形。
病毒是非細胞型生物,完整的具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稱病毒粒子,主要由衣殼和核酸二部分構成,兩者統稱為核衣殼。有的核衣殼外還包有被膜,被膜表麵常有糖蛋白突起物稱刺突。衣殼由衣殼粒構成,衣殼粒是電鏡下可辨別的衣殼亞結構,由一種或幾種肽鏈折疊而成的蛋白質亞基。衣殼粒主要以螺旋對稱或廿麵體對稱組建衣殼。如TMV的棒狀衣殼由2130個衣殼粒以螺旋排列(右旋)形成130個螺旋,每圈螺旋有16.33個衣殼粒,螺距為2.35nm,衣殼全長300nm,直徑15nm。單鏈RNA分子嵌在衣殼內側螺旋狀溝中,組成TMV核衣殼。
病毒粒子結構類型通常有四種:(1)螺旋對稱(如TMV);(2)廿麵體對稱(如腺病毒);(3)具被膜,其核衣殼有的螺旋對稱(如流感病毒),有的廿麵體對稱(如勞斯肉瘤病毒),有的無明顯對稱;(4)結構複雜,包括有尾噬菌體(如T4噬菌體)、痘病毒和某些昆蟲病毒等。80年代初發現有些病毒(如玉米條紋病毒),其顆粒小(直徑15~20nm),呈廿麵體對稱,為兩兩聯在一起,聯結時粘合處各失去一個亞基,核酸為單鏈DNA,稱雙生病毒。有些病毒還具包涵體,是寄主細胞經病毒感染後形成的蛋白質結晶體,內含1至幾個病毒粒子。包涵體光鏡下可見。昆蟲病毒按包涵體特征分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質型多角體病毒(CPV)、顆粒體病毒(GV)和無包涵體病毒。
50年代以來,對病毒核酸研究,知其含量1%~50%,為幾個至幾百個基因。病毒DNA分子量1.6×106~2×108d,有雙鏈、單鏈。雙鏈中有閉合環狀和線狀。線狀有開放式、封閉式和其中一鏈斷裂的結構。單鏈具線狀和閉合環狀。病毒RNA分子量2×106~1.3×107d,具單鏈和雙鏈,均為線狀。單鏈中有侵染性單鏈(正鏈RNA)和非侵染性單鏈(負鏈RNA)。噬菌體MS2(1976,Fiers)、噬菌體ΦX174(1977,Sanger)、猿猴病毒SV40(1978,Fiers)等核酸序列已確定。如由ΦX174核酸是單鏈DNA(5375個核苷酸),含9個基因。病毒脂類存在病毒被(囊)膜中,可能來源於寄主細胞,與病毒侵染性有關。有些被膜中含非核酸糖類,可能與感染有關。某些病毒中還發現多胺類、金屬離子等,其功能不明。
3.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結晶形態不是其真實形態。1934年,梅頓(L.Maiton)等發明電鏡後,人們才真正觀察到病毒。1939年,考施(G.A.Kausche)第一次在電鏡下觀察到TMV為杆狀體。1941年,貝納爾(J.D.Bernal)等對TMV結晶X射線衍射研究,表明其由大量結構相同的蛋白質亞單位聚合而成。1954年,沃森(J.D.Watson)指出TMV杆狀體是蛋白質亞單位的螺旋形聚合物。1956年,克裏克(F.Crick)和沃森提出,病毒由核酸髓和許多圍繞它的相同蛋白質亞基外殼組成。1959年,霍恩(R.W.Home)和納金頓(J.Nagington)拍攝了顯示這種蛋白質亞基的電鏡照片。現知病毒粒子各具特征性的形態、大小及亞微結構。
病毒粒子直徑通常100nm左右,最大的如痘病毒300×200×100nm,光鏡下可見,最小的如口蹄疫病毒,直徑約22nm。動物病毒呈球形、卵圓形、磚形或子彈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狀或絲狀,亦有球形;細菌病毒多為蝌蚪形,亦有纖維形及微球形。
病毒是非細胞型生物,完整的具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稱病毒粒子,主要由衣殼和核酸二部分構成,兩者統稱為核衣殼。有的核衣殼外還包有被膜,被膜表麵常有糖蛋白突起物稱刺突。衣殼由衣殼粒構成,衣殼粒是電鏡下可辨別的衣殼亞結構,由一種或幾種肽鏈折疊而成的蛋白質亞基。衣殼粒主要以螺旋對稱或廿麵體對稱組建衣殼。如TMV的棒狀衣殼由2130個衣殼粒以螺旋排列(右旋)形成130個螺旋,每圈螺旋有16.33個衣殼粒,螺距為2.35nm,衣殼全長300nm,直徑15nm。單鏈RNA分子嵌在衣殼內側螺旋狀溝中,組成TMV核衣殼。
病毒粒子結構類型通常有四種:(1)螺旋對稱(如TMV);(2)廿麵體對稱(如腺病毒);(3)具被膜,其核衣殼有的螺旋對稱(如流感病毒),有的廿麵體對稱(如勞斯肉瘤病毒),有的無明顯對稱;(4)結構複雜,包括有尾噬菌體(如T4噬菌體)、痘病毒和某些昆蟲病毒等。80年代初發現有些病毒(如玉米條紋病毒),其顆粒小(直徑15~20nm),呈廿麵體對稱,為兩兩聯在一起,聯結時粘合處各失去一個亞基,核酸為單鏈DNA,稱雙生病毒。有些病毒還具包涵體,是寄主細胞經病毒感染後形成的蛋白質結晶體,內含1至幾個病毒粒子。包涵體光鏡下可見。昆蟲病毒按包涵體特征分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質型多角體病毒(CPV)、顆粒體病毒(GV)和無包涵體病毒。
50年代以來,對病毒核酸研究,知其含量1%~50%,為幾個至幾百個基因。病毒DNA分子量1.6×106~2×108d,有雙鏈、單鏈。雙鏈中有閉合環狀和線狀。線狀有開放式、封閉式和其中一鏈斷裂的結構。單鏈具線狀和閉合環狀。病毒RNA分子量2×106~1.3×107d,具單鏈和雙鏈,均為線狀。單鏈中有侵染性單鏈(正鏈RNA)和非侵染性單鏈(負鏈RNA)。噬菌體MS2(1976,Fiers)、噬菌體ΦX174(1977,Sanger)、猿猴病毒SV40(1978,Fiers)等核酸序列已確定。如由ΦX174核酸是單鏈DNA(5375個核苷酸),含9個基因。病毒脂類存在病毒被(囊)膜中,可能來源於寄主細胞,與病毒侵染性有關。有些被膜中含非核酸糖類,可能與感染有關。某些病毒中還發現多胺類、金屬離子等,其功能不明。
3.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結晶形態不是其真實形態。1934年,梅頓(L.Maiton)等發明電鏡後,人們才真正觀察到病毒。1939年,考施(G.A.Kausche)第一次在電鏡下觀察到TMV為杆狀體。1941年,貝納爾(J.D.Bernal)等對TMV結晶X射線衍射研究,表明其由大量結構相同的蛋白質亞單位聚合而成。1954年,沃森(J.D.Watson)指出TMV杆狀體是蛋白質亞單位的螺旋形聚合物。1956年,克裏克(F.Crick)和沃森提出,病毒由核酸髓和許多圍繞它的相同蛋白質亞基外殼組成。1959年,霍恩(R.W.Home)和納金頓(J.Nagington)拍攝了顯示這種蛋白質亞基的電鏡照片。現知病毒粒子各具特征性的形態、大小及亞微結構。
病毒粒子直徑通常100nm左右,最大的如痘病毒300×200×100nm,光鏡下可見,最小的如口蹄疫病毒,直徑約22nm。動物病毒呈球形、卵圓形、磚形或子彈形;植物病毒多呈杆狀或絲狀,亦有球形;細菌病毒多為蝌蚪形,亦有纖維形及微球形。
病毒是非細胞型生物,完整的具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稱病毒粒子,主要由衣殼和核酸二部分構成,兩者統稱為核衣殼。有的核衣殼外還包有被膜,被膜表麵常有糖蛋白突起物稱刺突。衣殼由衣殼粒構成,衣殼粒是電鏡下可辨別的衣殼亞結構,由一種或幾種肽鏈折疊而成的蛋白質亞基。衣殼粒主要以螺旋對稱或廿麵體對稱組建衣殼。如TMV的棒狀衣殼由2130個衣殼粒以螺旋排列(右旋)形成130個螺旋,每圈螺旋有16.33個衣殼粒,螺距為2.35nm,衣殼全長300nm,直徑15nm。單鏈RNA分子嵌在衣殼內側螺旋狀溝中,組成TMV核衣殼。
病毒粒子結構類型通常有四種:(1)螺旋對稱(如TMV);(2)廿麵體對稱(如腺病毒);(3)具被膜,其核衣殼有的螺旋對稱(如流感病毒),有的廿麵體對稱(如勞斯肉瘤病毒),有的無明顯對稱;(4)結構複雜,包括有尾噬菌體(如T4噬菌體)、痘病毒和某些昆蟲病毒等。80年代初發現有些病毒(如玉米條紋病毒),其顆粒小(直徑15~20nm),呈廿麵體對稱,為兩兩聯在一起,聯結時粘合處各失去一個亞基,核酸為單鏈DNA,稱雙生病毒。有些病毒還具包涵體,是寄主細胞經病毒感染後形成的蛋白質結晶體,內含1至幾個病毒粒子。包涵體光鏡下可見。昆蟲病毒按包涵體特征分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質型多角體病毒(CPV)、顆粒體病毒(GV)和無包涵體病毒。病毒粒子結構類型通常有四種:(1)螺旋對稱(如TMV);(2)廿麵體對稱(如腺病毒);(3)具被膜,其核衣殼有的螺旋對稱(如流感病毒),有的廿麵體對稱(如勞斯肉瘤病毒),有的無明顯對稱;(4)結構複雜,包括有尾噬菌體(如T4噬菌體)、痘病毒和某些昆蟲病毒等。80年代初發現有些病毒(如玉米條紋病毒),其顆粒小(直徑15~20nm),呈廿麵體對稱,為兩兩聯在一起,聯結時粘合處各失去一個亞基,核酸為單鏈DNA,稱雙生病毒。有些病毒還具包涵體,是寄主細胞經病毒感染後形成的蛋白質結晶體,內含1至幾個病毒粒子。包涵體光鏡下可見。昆蟲病毒按包涵體特征分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質型多角體病毒(CPV)、顆粒體病毒(GV)和無包涵體病毒病毒粒子結構類型通常有四種:(1)螺旋對稱(如TMV);(2)廿麵體對稱(如腺病毒);(3)具被膜,其核衣殼有的螺旋對稱(如流感病毒),有的廿麵體對稱(如勞斯肉瘤病毒),有的無明顯對稱;(4)結構複雜,包括有尾噬菌體(如T4噬菌體)、痘病毒和某些昆蟲病毒等。80年代初發現有些病毒(如玉米條紋病毒),其顆粒小(直徑15~20nm),呈廿麵體對稱,為兩兩聯在一起,聯結時粘合處各失去一個亞基,核酸為單鏈DNA,稱雙生病毒。有些病毒還具包涵體,是寄主細胞經病毒感染後形成的蛋白質結晶體,內含1至幾個病毒粒子。包涵體光鏡下可見。昆蟲病毒按包涵體特征分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質型多角體病毒(CPV)、顆粒體病毒(GV)和無包涵體病毒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a>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a>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a>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a>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a><a>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