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⑥。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⑦。

“臣聞聖賢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者處之⑧。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⑨。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⑩。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11}’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甲兵,習於戰功{12}。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13}。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14}。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15}。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乎曆室,齊器設於寧台{16}。薊丘之植,植於汶篁{17}。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順於其誌,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18}。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19}。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20}。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21};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22}。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23}。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24}。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25}。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26}。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27}。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28}。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注釋】

①五國之兵:即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

②敝:衰敗。

③讓:譴責。

④暴:同“曝”。暴露:日曬雨淋,風餐露宿,很辛苦。

⑤隙:裂縫,不合。

⑥斧質:古代斬人的刑具,即鍘刀。質:通“鑕”,刀下的墊座。

⑦數:列舉,列數侍禦者:侍奉國君的人這裏實指燕惠王,這是一種婉曲說法。察:明白。幸:寵愛。

⑧處之:處在其位。

⑨論行而結交者:考量別人行為才跟他建立友誼的人。立名:樹立名節。

⑩錯:同“措”,措施,安排。高世之心超出世上一般人的用心。假節:借用符節。符節是古代使者出使的憑證。樂毅憑著魏王的符節出使到燕。得察:得到賞識。

{11}輕弱:微弱。以齊為事:把向齊國報仇作為任務。

{12}驟:屢次。閑:同“嫻”,熟習。遺事:舊事。

{13}徑:徑直,直捷。

{14}顧反命:回來報告。

{15}河北之地:指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舉:全部。之於濟上:直到濟水旁邊。

{16}大呂:齊國鍾名。元英:燕國宮殿名。故鼎:燕國過去的鼎,為齊取去,今又複歸燕。曆室:燕國宮殿名。齋器:祭器。寧台:台名,在今天津薊縣西四裏。

{17}薊丘:燕都。在今北京城西南角。植:指所種的樹。植於汶篁:種植在齊國汶上的竹田裏。汶,汶水。篁,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