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龐培時代(公元前78—公元前63)(9)(1 / 3)

帕提亞王國是東方的一個大國,也被稱為“波斯”。對於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不斷向羅馬挑起事端的做法,帕提亞王國一直不大關心,但當米特拉達梯與帕提亞西部鄰國亞美尼亞結成軍事同盟後,就不能不關心了。帕提亞對米特拉達梯的舉動一直抱有懷疑的眼光。而米特拉達梯卻一直想把帕提亞拉入反羅馬同盟。

如果帕提亞、亞美尼亞、本都三個強國結成軍事、政治同盟,地中海對羅馬來說,就不再是“我們的海”了。但是,中東各國不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局麵,並非始於現代。在西歐,“同盟”的含義是團結弱小國家來對抗強國;而在東方,“同盟”的含義則是拉攏強國來欺負弱小國家。

帕提亞王國最終還是拋棄了維持守勢的米特拉達梯,選擇了處於攻勢的羅馬結成同盟。但當時誰也沒有考慮到的是,兩國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劃定勢力範圍,給後世留下了很多隱患。

帕提亞王國倒向羅馬一邊,動搖了其鄰國亞美尼亞與本都繼續結盟的決心。具有強烈危機感的一名王子樹起了反對父王迪古拉斯的旗幟,不僅造了父親的反,他還派出使節到龐培軍中來,說要廢棄與本都的同盟關係,轉而與羅馬結盟。

這一下使亞美尼亞國王迪古拉斯陷於窘境。他與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結盟的目的,本不是支持米特拉達梯反抗羅馬、確保獨立和自由,而是為了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本都、亞美尼亞結盟的主要內容即是本都向西、亞美尼亞向南擴張勢力範圍。現在本國因反對與米特拉達梯結盟而產生內亂,不論從正義,還是從國家利益來說,都沒有繼續維持與米特拉達梯結盟的道理。

於是,亞美尼亞國王迪古拉斯派人給龐培送信,告訴龐培說,為了和平談判及締結和約,國王自己想親自去拜訪羅馬的將軍。不等龐培回信,他就以國王的名義在國內發出布告,懸賞通緝米特拉達梯,如有抓獲或殺死米特拉達梯者將給予巨額獎賞。

兩次敗於龐培後,米特拉達梯還想逃到亞美尼亞境內。以前他逃命的時候,盧庫魯斯曾經向亞美尼亞提出引渡米特拉達梯的要求,那時亞美尼亞國王迪古拉斯被米特拉達梯所迷惑,拒絕了盧庫魯斯的要求。但這回不同了,亞美尼亞和帕提亞均已沒有了米特拉達梯容身之地。米特拉達梯以66歲之身,在少數忠臣的守護下,隻能逃進高加索山脈中躲避追殺。龐培派來的艦隊嚴密監視著黑海各處,米特拉達梯根本無法在黑海沿岸現身。

龐培靠軍事和外交兩麵作戰,完全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帕提亞國王在這場各方較量的“牌局”中隻不過是龐培利用的一張“牌”,而亞美尼亞國王對龐培的拜訪,則成為龐培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標誌性事件。

前麵提到過,蘇拉曾像開玩笑似的送給了龐培“馬格努斯”(意為“偉大的”)這個尊稱,但因蘇拉尚在,龐培有所顧忌,一直未用。經曆了平定海盜、征服東方後,龐培已經無所顧忌,他在簽署文件時,開始使用“龐培·馬格努斯”作為自己的署名。在言、行兩方麵,龐培都在模仿之前被人們唯一冠以這個尊稱的亞曆山大大帝。在接待前來拜訪的亞美尼亞國王時,他的舉止言行與當初亞曆山大大帝接見敗國之君時一模一樣。

亞美尼亞國王迪古拉斯戴著東方君主特有的高高的帽子,上麵再加上皇冠,出現在羅馬軍營前。在軍營入口處,他應羅馬警衛的要求下馬,隨身攜帶的黃金寶劍也被收走。然後他走向站在軍營正中、身穿軍裝、披著大紅鬥篷的龐培。走到龐培麵前時,亞美尼亞國王按照東方國家戰敗者的習慣,跪倒在羅馬將軍腳下。而且,他還取下頭戴的皇冠,送到龐培手中,以示完全臣服之意。

40歲的龐培滿臉洋溢著勝軍之將的微笑,拉住還跪在自己腳下的國王的手,讓他站起來。然後把皇冠還給了國王,說:“我接受你的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