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他這麼說,劉邦國也不客氣,直接說道:“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我最近可能要成立一家銀行,這需要借助你的名義。當然,如果劉老板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參上一股。”
“哦?劉少爺想插足銀行業?”劉浩良心中一動問道。
“沒錯,國外本家早就欲在國內設立銀行,隻是以往條件不太成熟。如今各方麵都已經不再限製銀行成立,自然要將此事提上日程。”劉邦國回答道。
在國內盡快成立銀行這件事並非是劉邦國頭腦一熱的動作,早在他人還在美國的時候,這個想法就已經形成。
近代銀行是經營貨幣和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通過發行信用貨幣、管理貨幣流通、調劑資金供求、辦理貨幣存貸與結算,充當信用的中介人。
甚至可以說,銀行是現代金融業的主體,是國民經濟運轉的樞紐。控製了銀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都影響一國經濟。這些,劉邦國自然知道,也加劇了他成立銀行的決心。
他更知道,近代的商業銀行幾乎可以說成是暴利的化身,一家信用好的商業銀行每年所創造的利潤幾乎是讓人不敢想象。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
相對於國外的銀行,中國本國銀行的豈不就相對要晚的多了。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中國的本國銀行業終於有了準生證。
在朝野強烈呼籲辦銀行的形勢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批準了盛宣懷辦銀行的條陳。
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於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在上海開業。又過了六年多,才有第二家銀行設立,是天津的誌成銀行。
從此中國進入了自設銀行的密集期,到光緒三十四年達到了**。直至清亡,在上海設立的銀行,包括總行和分行,共有16家。
事實上,中國本國銀行業從產生時起,上海就是銀行業發展比較集中的地區。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總行選擇了上海。戶部(大清)、交通銀行總行隻能設在北京,地方銀行總行隻能設在本省,但都在上海設立了分行。
當然,眾多銀行、銀號、錢莊紛紛將本部設於上海並非無跡可循。自古以來,上海依靠著地利之便一直就擔當者中國第一金融之城的角色。
而後,上海成了清朝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開埠後的上海迅速成為亞洲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被稱為“十裏洋場”、“東方巴黎”、“遠東第一都市”。
這一切的便利,自然而然的讓上海成了眾多銀行的首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