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曹嵩的遺言(1 / 3)

回軍路上,夏侯惇與史渙等人不由內心暗讚李海峰(荀攸)料事如神,心中暗道,幸虧一路行軍飛快,若耽擱一時半刻,曹老太爺性命休矣。

一路惶惶,曹嵩痛失多位家人,連嚇加悲,於路病倒。夏侯惇一麵沿路急請醫生救治,一麵使人先報知於曹操。

叔父及至親數十口被殺,父親也險遭厄運,曹操聞此惡訊,哭倒於地。及見父親曹嵩,曹嵩病已沉重,見了曹操,唯言為叔父及家人報仇。

曹操見父親如此病重,叔父被殺,對徐州的陶謙恨得切齒咬牙。

曹操對叔父是很有感情的,史上記載,曹操小時候,因好遊獵,喜歌舞,常常被叔父責備。曹操甚是懼怕叔父,曾使計策詐患中風,來躲避叔父和父親的責備。但曹操長大後,漸漸懂得,正是叔父的嚴厲和教誨,才使自己有所收斂,學到了許多知識和本領,否則自己長大不過一紈絝子弟而已。回首從前,曆曆在目,悲從中來。

曹操欲要興兵報仇,因父親病重,暫時未行。曹操遍請名醫醫治,孰料曹嵩年事已高,又驚嚇悲痛過度,病情漸入膏肓,十餘日後一命歸西。

在曹嵩病重期間,曹嵩對曹操說起一件重要的事情。原來曹嵩避難琅琊郡(今山東臨沂市)時,結交了當地的兩位奇人,一位是相師朱建平,一位是當地名士王融。王融世代居住在琅琊郡,王融說起他祖父在西漢初時曾經為官,愛好收集古代兵法書籍,收集非常之多,而且很多兵書在世上很難找到。他祖父死後,將收集兵書隨之埋進墓葬中,目的是為了保存兵法,避免失傳,想流於後世,吩咐後人道,一旦世上不太平,願意將兵書獻給有緣之人,以結束亂世。今王融看到曹操很有作為,就對曹嵩說道,願意獻出兵書,希望能為曹操成就大事貢獻一份力量。並說出了墓地的具體位置,在琅琊郡南邊某山崗處(今臨沂市蘭山區沂蒙路219號竹簡漢墓博物館)。

其後曹操為了掩人耳目,在攻打陶謙之時,就以報仇為借口,大肆掘墓,到了琅琊郡,再掘墓就沒人引起懷疑了。在征殺陶謙途中,曹操依據王融提供的地點,果然找到了許多傳世兵書,其中的《孫子兵法》和《孫斌兵法》,更是讓曹操讚不絕口,以後曹操成為一代軍事家,是不是借鑒了這些兵法的精髓,這就不得而知了。

曹操臨摹原本後,曹操吩咐將原作原地掩埋,並妥善封存,這就是以後咱們看到的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正是曹操妥善封存這一正確做法,使得墓地的兵書著作能長久保存,而且解決了以後曆史上的一件懸案————《孫子兵法》到底是孫武所作還是孫臏所作,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史學界上千年。隨著1970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一號和二號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漢代竹簡,將這個謎底解開。這個發現被譽為中國當代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兩部兵法竹簡,均在一號墓的邊箱北端發掘出土,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光明,從而澄清千餘年來關於孫武與孫臏其人、其書爭論未果的問題。就此曆史學家研究認定,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分別是春秋、戰國時代人。孫臏乃孫武之後世子孫,各有兵法相傳,《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係,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和基礎,後者是前者的闡述和繼承。兩者一方麵成“一家之言”,合“孫氏之道”;另一方麵後者在繼承前者的基礎上,在戰略、戰術、治軍和軍事哲學方麵都有新的發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被世界推崇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和“東方兵家鼻祖”,尊為智慧之源,製勝之寶。現已譯成幾十種文本,法、俄、德、英、美等國家先後把其定為軍事學院的必修課。海灣戰爭中,美軍海軍陸戰隊官兵人手一冊。不僅如此,《孫子兵法》中精深的哲學思想及辯證關係已遠遠超過了軍事範疇,其深奧的理念已被廣泛用於企業管理、商業競爭、外交謀略、體育比賽,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寶庫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