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盤道,就又遇到來來往往的許多香客,緣路聽香客們談說故事,使人忘記上山的苦。我們走到盤道一半時,正遇到一夥下山香客,其中一老者正說著扇子崖的故事,那老人還仿佛有些酒意,說話聲音特別響亮,我們為那故事所吸引,便停下腳步聽他說些什麼,當然,我們是從故事中間聽起的,最先聽到的仿佛是這樣的一句歌子:“打開扇子崖,金子銀子往家抬呀!”繼又聽他說道:“咱們中原人怎能知道這個,這都是人家南方蠻子看出來的。早年間,一個南方蠻子來逛扇子崖,一看這座山長得靈秀,便明白裏邊有無數的寶貝。他想得到裏邊的寶貝,就是沒有辦法打開扇子崖的石門,凡有寶貝的地方都有石門關著,要打開石門就非有鑰匙不行。那南方蠻子在滿山裏尋找,找了許多天,後來就找到了,是一棵棘針樹,等那棘針樹再長三年,就可以用它打開石門了。他想找一個人替他看守這棘針樹,就向一個牧童商量,那牧童答應替他看守三年。那南方蠻子答應三年之後來打開扇子崖,取出金子銀子二人平分。這牧童自然很喜歡,那南方蠻子更喜歡,因為他要得到的並非金銀,金銀並不是什麼稀罕東西,他想得到的卻是山裏的金碾,玉磨,玉駱駝,金馬,還有兩個大閨女,這些都是那牧童不曾知道的……”僅僅聽到這裏,以後的話便聽不清了,覺得非常可惜。我們不能為了聽故事而跟人家下山,就隻好快快地再向上走。然而我們也不能忘記扇子崖裏的寶貝,並十分關心那牧童曾否看守住那棵棘針,那把鑰匙。但據我們猜想,大概不到三年,那牧童便已忍耐不得,一定早把那樹伐下去開石門了。
將近扇子崖下的天尊廟時,才遇見一個討乞的老人。那老人哀求道:“善心的老爺太太,請施舍吧,這山上就隻有我一個人討錢,並不比東路山上討錢的那麼多!”他既已得到了滿足之後,卻又對東山上討錢的發牢騷道:“唉唉,真是不講良心的人哪,家裏種著十畝田還出來討錢,我若有半畝地時也就不再幹這個了!”這是事實,東山上討錢的隨處皆是,有許多是家裏過得相當富裕的,緣路討乞,也成了一種生意,大概因為這西路山上遊人較少,所以討乞的人也就較少吧,比較起來,這裏不但討乞的人少,就是在石頭上刻了無聊字句的也很少,不像東路那樣,隨處都可以看見些難看的文字,大都古人的還比較好些,近人的則十之八九是鄙劣不堪,不但那些字體寫得不美,那意思簡直就使自然減色,在石頭上哭窮的也有,誇富的也有,宣傳主義的也有,而臚列政綱者也有,至於如“某某人到此一遊”之類記載,倒並不如這些之令人生厭。在另一方麵說,西路山上也並不缺少山澗的流泉和道旁的山花,雖然不如東路那樣顯得莊嚴雄偉,而一種質樸自然的特色卻為東路所未有。
至於登峰造極,也正與東路無甚異樣,頂上是沒有什麼好看的,好看處也還隻在於望遠,何況扇子崖的絕頂是沒有方法可以攀登的,隻到得天尊廟便算盡頭了;扇子崖尚在天尊廟上邊,如一麵折扇,獨立無倚,高矗雲霄,其好處卻又必須是在山下仰望,方顯出它的秀拔峻麗,從天尊廟後麵一個山口中爬過,可以望扇子崖的背麵,壁立千仞,形勢奇險,人立其下,總覺得那矗天矗地的峭壁會向自己身上傾墜似的,有懍然恐怖之感,南去一道山穀,其深其遠皆不可測,據雲古時有一少年,在此打柴,把所有打得的柴木都藏在這山穀中,把山穀填滿了,忽然起一陣神火把滿穀柴都燒成灰燼,那少年人氣憤不過,也跳到火裏自焚,死後卻被神仙接引了去,這就是“千日打柴一日燒”的故事,因為那裏山路太險,昭又不讓我一人獨去,就隻好作罷了。我們自天尊廟南行,去看月洞。
天尊廟至月亮洞不過半裏,叫做月亮洞,也不知什麼原因,隻因為在洞內石頭上題了“月亮洞”三個字,無意中便覺得這洞與月亮有了關係,說是洞,也不怎麼像洞,隻是在兩山銜接處一個深凹的缺罅罷了,因為那地方永久不見日光,又有水滴不斷地從岩石隙縫中注下,墜入一個小小水潭中,鏗鏗然發出清澈的聲音,使這個洞中非常陰冷,隆冬積冰,至春三月猶不能盡融,卻又時常生著一種陰濕植物,蔥蘢青翠,使洞中如綠絨繡成的一般,是不是因為有人想到了廣寒宮才名之曰月亮洞的呢,這當然是我自己的推測,至於本地人連月亮洞的名字也並不十分知道的。坐月亮洞中,看兩旁陡岩平滑,如萬丈屏風,也給這月亮洞添一些陰森。我們帶了燒餅,原想到那裏飲泉水算作午餐,不料那裏卻正為一夥鄉下香客霸占了那個泉子,使我們無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