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
五台讚佛記
清初詩人吳梅村有一首《清涼山讚佛詩》,清涼山就是山西的五台山,吳梅村所讚的佛,是指在五台山出家做和尚的順治皇帝。這是清史上的大疑案,當時有此傳說,不知真相如何。不過康熙、雍正二代皇帝屢次到五台山去朝參進香,這就恐怕“事出有因”了。
今年八月十三日,我有機會到五台山去旅遊二日,雖然走馬看花,也總算到過五台山,在中國大地上,增添了我的一處遊蹤。
五台山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五座山,分別稱為東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整個地區,周圍數十裏,山上山下,大大小小,有一百多所佛寺,有和尚寺,也有尼姑庵。
我隻看了四五個最著名大寺,已經盡了我的腳力,因為大寺多半在山頂上。
一到五台山,就覺得清涼山這個名詞很不錯。這個地區,清涼得怪。我穿一件襯衫,覺得有些冷,加一件羊毛衣,暫時和暖一下,過一會兒就又有些冷了。說冷也不是令人發抖的冷,隻是有些寒意。如果不加羊毛衫,也不會很冷,不過年輕人擋得住,我卻非加羊毛衣不可了。我看到和尚都穿棉褲,大概長住在這裏的人,反而要對這樣的清涼氣候具有戒心。
大顯通寺是最大的佛寺,是一所黃教的喇嘛廟。有一座白塔,比北京北海的白塔大得多。還有一座西藏式佛殿,門鎖著不讓進去參觀,大約是雍和宮之類的密宗秘宮。大殿上二十多尊金身佛像,是我生平所見最壯麗的佛像,真可以說是“妙相莊嚴”。每一尊佛,坐像也有一丈多高,金光燦爛,完全像新塑的樣子。但殿前有一塊碑,立於康熙七年(一六六八),碑文說:這二十多尊佛像是在北京塑造,跋涉四千餘裏,運到五台山供養的。這是多麼巨大的工程!當然,為了幾句碑文,不知流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犧牲了多少生命。我在三百年後,居然還有幸能來瞻仰這些雄偉莊嚴的塑像藝術,卻也得感謝這些胼手胝足的勞動人民。
五台山區大小寺院的佛像,似乎都沒有在十年內亂中被毀壞。寺院的建築物,也都好好地保存著元明清代的原樣,這使我有些詫異。但司機同誌給我解釋:當年這裏的“造反派”,也都是信佛的。原來如此,阿彌陀佛。
回滬以後,朋友們要我談談五台遊興,我就寫了這一段《五台讚佛記》。我所讚美的,不是順治皇帝,也不是教主釋迦牟尼,而是作為塑像藝術品的古代佛像。
山西的塑像
到山西去旅遊的人,應當注意那裏的泥塑像。十天前,我寫了《五台讚佛記》,讚美了五台山的佛像,但這還不是最好的塑像。我於八月十一日到晉城玉皇廟去看了二十八宿像。在玉皇殿左廂,塑造著二十八個星宿的神像,有男的,也有女的。每一尊神像都有一個名字,例如“畢月烏”,第一個字是星宿名,第二個字是這個星宿的屬性:金、木、水、火、土、日、月七個字,每字用到四次。第三個字是動物名,大概象征這個星宿的性格,或者是他所管理的動物。從前讀元曲中睢景臣的一套散曲《高祖還鄉》,其中就有“畢月烏”這個名詞,我始終不懂。看人家的注釋本,也從來沒有人注出。現在才懂得其意義,可惜沒有把二十八宿的名字都抄下來,也沒有查過出於什麼古書,可能是出於道家的天文書。
這二十八宿像是元代著名塑像師劉鑾親手塑造的,我曾在元人文集中見到過。元人用“塐”字,不用“塑”字。每一尊神像都配上一種禽獸或昆蟲。小的如蠶,就拈在手指間,大的如鹿、馬,就塑在身旁。有一尊星宿應當是配豬的,卻不見他身邊有豬。但是他抬起頭看著屋梁,原來一隻豬塑在屋梁上,真是妙不可言。二十八宿各有姿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文的武的,喜的怒的,坐的立的,變化奇詭,與五台山上莊嚴的金身佛像,別是一種風格。
八月十七日到太原,遊晉祠,在聖母殿裏看宋代塑造的四十尊宮娥、侍女像。雖然也可稱絕技,但比起玉皇廟的二十八宿像,似乎差些。第一是這些塑像太小,據說是與真人一樣高矮大小,但聖母像卻並不仿照真人的大小,主神像既然巍峨地坐在殿中,兩旁的侍女卻像平常人一樣大小,對比之下,反而覺得她們比平常人更矮小了。第二是這些宮娥侍女的容顏一律端莊靜穆,表情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