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蘇州舊遊印象鉤沉(節選)(1)(1 / 2)

何滿子

尋訪闔閭城八門

蘇州可玩賞之處甚多,要言之不外山水、古跡、園林三類。這三類當然每是重疊的。自然景觀中如果沒有曆史的人文內容,意味就不深厚,比如天平、靈岩這樣的山,別處也多的是,不很有出眾之處。它們之所以受人青睞,不僅在於它們挨近這座名城,更因為它們有曆史的風雲和風流痕跡,能供人發點思古之幽情,人傑然後地靈。

但當時滿不是發思古幽情的時候,因此我們玩賞名勝古跡的興趣就被減掉了大半。近處的園林,似乎隻到過拙政園、獅子林去瀏覽了兩三次,城南的滄浪亭去過一次。稍遠的如留園,直到快離開蘇州前幾天,才和張維華去遊虎丘經過時轉了一圈。遠郊風景則本來沒有去遊賞的打算,隻因偶然在舊書店裏覓到一本南宋人周必大的《吳郡諸山錄》,才引起了一點興趣,有兩個禮拜天特地不回上海,約了張維華和潘伯鷹兩位,去遊了天平、靈岩和石湖。還有一件印象較深的事是,有好幾個下午,陪著張維華去勘察蘇州古城幾個城門的故址,他那時專攻沿革地理,於此道最為留心。

以城市的建製史來說,除了楚國的郢都,即紀南城以外,蘇州城即闔閭城是長江以南建城最早的國都了。史載闔閭城建於周敬王六年(前514年),我此刻定下這年份,是查書查來的,可張維華專治這一行,博聞強記,爛熟於心而隨口可以說出。我們住在平門裏,他就指著平門說,伍子胥攻打齊國就領兵從此門出發,要平掉齊國,故曰“平門”。並且說笑話:“這是你們江南人侵略我們山東的曆史見證。”又講了齊門的曆史,說是齊景公的女兒嫁給吳王闔閭的太子,也就是吳王夫差的長兄,不料嫁過來後,太子就死了。齊景公的女兒思鄉情切,號哭於此門,因號“望齊門”,略稱“齊門”。這些大概是附會之談,但我後來讀唐人陸廣微的《吳地記》,果然有此說法。

尋訪城址就從近處的平門、齊門開始。手頭沒有地誌書,買了一張石印的蘇州風景圖,根本不合比例,隻能看出大致的方位。蘇州的城牆在太平軍之役大量毀壞後,就沒有增修過,本世紀二十年代拆城築路以後,城垣已所剩無幾,繼以日寇侵華時期的破壞,除了盤門還比較完整,其餘都已很難辨識。我們多趟陸續尋訪的結果,可以斷定所謂闔閭城八門,並不像北京或西安城那樣,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按比例開門的。例如盤門和蛇門(今南門),相距就很近,齊門和平門相距也不遠,而婁門到匠門(後稱相門),就有平門和齊門之隔的雙倍的距離。從平門橋北堍東行,大約一刻鍾可到齊門;婁門大抵與北寺塔東西成平行,匠門則與玄妙觀成一線還要靠南,兩門之間步行要四十分鍾以上。從匠門沿城往南,還有一座葑門,不屬於闔閭城八門之內,因為吳王絕越,正東的門不開。葑門之名大概是由“封”而來,是後代開了門命名的。仔細一考慮,才恍悟原來的八門並無平、齊、閶、胥之類的名稱,比如,胥門相傳是以伍子胥之名為門,試想建城時,吳王絕不會將一個臣子的名字定為城門之名。舊說伍子胥的住宅在此附近,故稱胥門,這就分明是後人命的名了。胥門何在,我們始終尋訪不到。因為閶、胥兩門並為西邊的城門,隻能大約估計當在今金門之南某處。1954年前後,張維華函告,他寫了一篇《闔閭八門考》,但我始終沒有讀到這篇文章。

木瀆靈岩之遊

蘇州當時有馬車載客。我以為郊遊的交通工具,以馬車為最理想。汽車太快,想瀏覽一下沿途的風光,沒看清就疾馳而過了。馬車則悠徐容與,視界也比關在轎車裏寬廣,更加上蹄聲得得,仿佛就有那麼點郊遊的味道。

遊靈岩山先在木瀆吃中飯。木瀆雖是小鎮,但我在少年時就已留有很深印象。印象得之於一本叫做《滑稽詩話》的小書,書中說有幾個三家村冬烘先生改張繼《楓橋夜泊》一詩。一個說,霜如何能在天上見到,首句“滿天”不通,霜見之於瓦上,應改“霜滿屋”。次句“對愁眠”,也不通,對愁哪能眠?應改“對愁哭”。第三句勉強。第四句“夜半鍾聲到客船”更不通,倘此船航行到了常州,難道也能聽到麼?應改為“到木瀆”。木瀆這個地名我從此就牢牢嵌在記憶裏了。木瀆有家有名的石家飯店,有名菜肺湯,抗戰前曾為國民黨的大員們賞識,據同行的潘伯鷹說,此菜不可不嚐,譚延闓、於右任都曾在該店留題讚揚過的。掃興的是正好碰上酒店在翻修爐灶,未能一飽口福。但隔壁一家麵館的爆魚麵也很出色,不像一般麵館似的將爆好的現成魚塊,作為澆頭加在麵上,而是熱鍋現爆,脆而又嫩,頗為可口。店名叫天興館。何以記得呢?這裏還有一段因緣。說起來也真是無巧不成書,八十年代初,我到上海淮海路重慶路口一家蘇州麵館滄浪亭吃蔥油麵,和同去的朋友閑談,偶然提起了在木瀆吃爆魚麵的舊事,說其味之佳至今尚能記得。一個上了年紀的蘇州服務員插嘴問道:“阿是講天興館?”原來滄浪亭的老掌勺正是天興館老廚司的兒子。難怪滄浪亭的蔥油麵如此精采!滄浪亭以後成了我常去之處,並曾作小文為其蔥油麵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