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老子》20多年,我覺得有兩點體會不能不寫下來,一是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二是老子思想是治療個人精神創傷的一副“雲南白藥”。

一、老子思想的內涵是為弱者、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提供思想武器,因此,老子之道乃弱者之道。其理論基礎是“柔弱勝剛強”,其方法是相反相成的辯證法戰略策略

老子對平民百姓有深厚的感情,他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提出領導人要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的思想家,他說:“聖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要求領導者不要以煩冗政務來擾亂民眾,應“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他特別強調要關注民生,解決好老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要愛惜民力,減輕稅賦,去除腐敗,解決好就業問題,實現社會公平:“民之所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色。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聖人常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等等,不一而足。

老子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視為自己的三件法寶,認為掌握了它就能“戰則勝,守則固”;強調“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毛澤東在1945年4月一次談話中,講到八路軍、新四軍能夠勝利粉碎國民黨頑固派製造軍事磨擦的經驗時說:第一條出自《老子》“不為天下先”,就是要後發製人,不先發製人;第二條出自《左傳》“退避三舍”,一舍三十裏,你打邊區,我們就退幾十裏再說;第三條出自《禮記》“來而不往非禮也”!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這樣做就有理、有利、有節。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將“後發製人”確定為保衛國家安全,鞏固國防的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首要原則。他還在不同場合講:我喜歡老子,因為老子不搞陰謀,搞陽謀,等等。

那麼,毛澤東為什麼把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的後發製人戰略,總結為對敵鬥爭取得勝利的一條重要經驗呢?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國領導了旨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戰爭,在長達20多年的曆史時間內(從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至1947年夏秋),一直是以弱小的力量同國內強大的敵人作戰,長期處於戰略防禦的特定曆史條件下,直至1947年的夏秋季,人民解放軍主力轉入戰略進攻,將戰爭的主要戰場推向國民黨統治區,才使人民革命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從而開始了中國革命戰爭全局性的戰略進攻。

由上可見,毛澤東在領導人民軍隊進行戰略防禦作戰時,汲取了老子“柔弱勝剛強”思想,運用老子“不敢為天下先”的“後發製人”的戰略策略,可以說,共產黨的勝利是弱者的勝利。

二、老子思想是治療個人精神創傷的一副“雲南白藥”。

老子的思想對治國安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個人的修身養生健康也大有益處。我有一位在科研單位工作的紅顏知己雲蝶師妹,20世紀70年代中期因撰寫反映皖南事變的電影劇本《千古奇冤》,被單位領導批為“不務正業”而低評一職級;80年代後期因發表“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的論文,被單位列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之後,則因與個別領導意見分歧被免職,此時她已年過半百。可謂一路坎坷,跌跌撞撞。她曾賦詩一首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