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劉協疑惑不解:“是指百姓的家族麼?”
劉辯愣了一下,這才想起民族這個詞有些超前。他思索片刻,點了點頭:“你說得對。天下一家,不過這一家不僅僅是我劉家,還包括天下百姓萬民,所有的炎黃後裔。”
劉協似懂非懂,但他還是點了點頭。天下一家的概念並不新鮮,儒家一直有大一統的信念,《禮記》中就有類似的話。他雖然覺得劉辯說的和書上的意思有些不一樣,卻也沒有深究。他知道劉辯書讀得少,萬一答不上來,未免難堪。
諸葛亮卻上前一步,拱手問道:“陛下以天下為一家,那家長當是如人?”
劉辯詫異的看著諸葛亮。諸葛亮很謹慎,奉詔伴讀之後,諸葛亮經常出現在他的麵前,但是很少說話,更不會主動提問。今天的情況有些特殊,似乎對他有所觸動。他想了想,沒有直接回答。諸葛亮雖然年幼,卻是被陳紀看中的下一代儒門領袖,他在曆史上的地位也的確常人無法企求。這樣一個早慧的天才絕不會隨便發問的。
“你覺得呢?”劉辯反問道。
諸葛亮遲疑了一下,還是鼓起勇氣說道:“臣以為,朝廷當是家長,不知陛下以為然否?”
周圍的氣氛一下子有些凝固。這句話看起來輕飄飄的,裏麵卻大有深義。劉辯說天下一家,那麼便自然的涉及到誰是家長的問題。按照通常的理解,劉家當然是家長,隻有如此,劉家才能名正言順的占據最頂層,享受最豐厚的待遇。可是,諸葛亮說,朝廷才應該是家長,劉家不是。
對不對?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
劉家是家長,那就是家天下。朝廷是家長,那就是天下為公,隻有天子是家長一員,而劉家其他人都不是。因為漢代已經形成慣例,皇室近親可以封王侯,卻不能擔任朝廷要職,反倒是那些血源比較遠的宗室可以在朝中任職。不過,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以士大夫自居,而不是皇室成員。所以,把諸葛亮的意思換成一句更通俗的話,就是與士大夫共天下。
諸葛亮低著頭,拱著手,神態謙卑而堅持。
劉辯打量著四周神色各異的麵孔,笑了起來。“沒錯,朝廷當是家長。那麼,孔明,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家長,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保持家族和諧,人人互敬互愛。”
“不對。”劉辯搖了搖頭:“作為一個家長,保持家族和諧,人人互敬互愛固然重要,但首要的任務就不是這個。”
“敢請陛下指教。”
“如果沒有安全,朝不保夕,互敬互愛又有什麼意義?”
諸葛亮一愣:“那陛下以為,家長的首要任務是訓練武士,時刻準備與人戰鬥?”
“忘戰必危,你說的隻是一個方麵。強大,並不僅僅需要武士,更需要智慧。這個智慧也不僅僅是合縱連橫,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如何變得強大。隻有能提升家族實力的人,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同樣,隻有能富國強兵的士大夫,才適合成為朝廷的重臣。外強內壯,並不衝突,一味用兵,難免會窮兵黷武,一味用仁,同樣也會淪為一廂情願,自欺欺人。你說是不是?”
諸葛亮躬身一拜:“陛下聖明,臣自愧不如。”
劉辯笑了。他知道諸葛亮會同意他的看法,因為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他不是那種迂腐的書生,相反,他最討厭那種空談誤國的書生,他是一個實幹家——雖然有些擅權。
“孔明,你智慧過人,將來必成大器。不過,朕還要提醒你一句,這條民族的修行之路,不是一個人能走得完的。要做一個明智的家長,不僅自己要有高明的境界,還要能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將這個事業一代代的傳承下去。否則,人亡政息,又怎麼能保證萬年太平呢。”
諸葛亮眉毛一挑,若有所思,轉頭看了劉協一眼。
劉辯沒有再和他爭論這些問題,他讓蔡琰給蔡邕寫信,在洛陽召集一些對古文字、古史有研究,又能夠自甘寂寞,潛心學問的人來益州,一起研究即將發掘的這個大墓。蔡琰覺得劉辯有些小題大作,區區一座墓而已,何必興師動眾。
劉辯卻不這麼覺得。他憑自己前世的經驗,憑自己過人的六識,知道腳下這三個土堆裏掩埋著什麼。說得嚴重一點,一旦出現,隻怕是秦始皇陵裏藏的那些曆代典籍都未必比這墓裏的東西複雜。對於中原的讀書人來說,這很可能是一個石破天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