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幹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龍生九子
龍長子,名贔屭(bìxì),樣子像龜,善於背負重物,還喜歡文字,愛揚名,因此,讓它馱石碑。
龍次子,名螭(chī)吻,喜歡登高望遠,能噴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裝飾在建築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龍之三子,名蒲牢,愛吼叫,喜愛音樂,因而它常被用來裝飾大鍾,做鍾頂的鍾扭。
龍之四子,名狴犴(bìàn),樣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裝飾在監獄的大門上,用來威嚇罪犯。
龍之五子,名饕餮(tāotiè),生性貪吃,所以人們把它裝飾在食物的器皿上。
龍之六子,名蚆嗄(bāxià),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裝飾在橋頭處,橋洞和橋欄等處。
龍之七子,名睚眥(yázì),傳說中它性情凶殘,愛爭鬥廝殺,所以它被裝飾在刀劍的柄上。
龍之八子,名金猊,樣子像獅子,喜歡煙火,它一般被裝飾在香爐。
龍之九子,名椒圖,樣子像螺蛙,善於封閉和保護自己,因此人們把它裝飾在大門上,用來守門。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生九子古時民間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但九子是什麼,說法也不同。《中國吉祥圖說》謂:九子之
1.老大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2.老二睚眥(yá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3.老三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
4.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5.五子狻猊(suān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中名字,方框內的看成一個字,[蟲八][蟲夏]),又名XX(bixi),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
7.七子狴犴(bì’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8.八子負屭(fù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9.老九螭吻(chīwěn),又名鴟尾或鴟(chi)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諸神由來》一書說《升庵外集》記載龍之九子是:品質,形似龜好負重,即碑下龜;螭吻,形似獸,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蓋;蚣蝮,好立,站橋柱;椒圖,似螺蚌,性好閉,立於門首;金猊,形似獅,好煙火,立於香爐;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眥三個,恰為龍之九子。
“龍生九子”的一個說法是來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龍的九個兒子分別為:
老大囚牛(qiúniú)
老二睚眥(yázì)
老三嘲風(cháofēng)
老四蒲牢(púláo)
老五狻猊(suānní)
老六贔屭(bìxì)
老七狴犴(bì’àn)
老八負屭(fùxì)
老九螭吻/鴟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說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