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光緒二十年)6月,一封來自朝鮮的電報使得大清國自從中法戰爭結束後放鬆了十年的政治神經一下子緊繃起來。原來是朝鮮東學黨起義,國王李熙向中國的求救電。由於《天津專條》規定日清在朝鮮問題有同等發言權,於是李鴻章電告駐日公使,讓他告知日本,說中國派葉誌超、聶士成率軍赴朝,隨即日本也派大島圭介率軍赴朝。清軍一戰而平定東學黨後中國駐朝鮮大使袁世凱照會大島圭介,望雙方各自罷兵,但日本拒絕撤軍。
日本打算借此機會與中國開戰,但在準備開戰前,伊藤博文還是有些心虛,他一直忙於製定日本憲法,所以不太了解此時日清兩國實力。一開始他都不打算出兵,參謀次長川上操六問道:“為何不下令出兵?機會千載難逢。”伊藤博文:“日本國力尚且不可吧。”川上說:“國內出兵呼聲很高,首相壓力也很大吧?我看不妨先派一個師團(2萬多人)去象征性地打打看,這樣能堵住眾人之口。”伊藤博文道:“不如派一個大隊(1200-1500人)吧。”川上說道:“一個大隊太少了,要是一個大隊死在朝鮮了,我這個參謀次長也混不下去了,您得為我想想呀,混這麼多年……”伊藤博文道:“我還是覺得派兵多會引起清國警惕。”川上於是說:“不如派混成旅團吧。”伊藤對軍事的編製不太懂,他認為旅團比師團人少,而忽略了“混成”二字,日軍混成旅團直接向總司令負責,實力很強。伊藤於是同意了。
伊藤博文雖然同意派兵,但他還沒同意對清國開戰,因為他看到了美國《春田共和報》的一篇文章,其中說:“即使日本人每天殺1000個中國人,殺光中國人也要1500年。”他於是對陸奧宗光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對清國開戰我不太放心。”
外務相陸奧宗光說:“中國軍隊並非表麵那樣強大,清國有陸軍60萬,但裝備精良武器的隻有李鴻章的3萬北洋軍。日本海軍數量上比不了清軍,但大炮比北洋水師多。北洋主力是‘定遠’、‘鎮遠’,而我們專門研製‘鬆島’、‘嚴島’、‘橋立’來對付此二艦。我軍航速快,吉野達23海裏,而清軍最快的‘致遠’僅18.5海裏。我們已準備好與中國大幹一場。促成中日衝突實為當前要務,為實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伊藤博文道:“清國萬一被打敗了,弄不好得成為世界列強瓜分的肥肉,那樣日本折騰了半天什麼都撈不到。”他雖然不同意開戰,但日本國內紛紛主張開戰,事情已不是伊藤能左右得了的。日本《自由新聞》就說:“日本帝國應趁此時抓住時機,掌握亞洲霸權。”
此時清國因為自己在理,仍寄希望於外交手段解決問題,不事戰備。英國人赫德說:“日本根本沒有什麼正義可言,除非借口代別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撿便宜也算正義,正義完全在中國方麵。我不信靠正義可成事,正如我相信單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飯那樣,我們必須要有第二根筷子——實力,但是中國人卻以為自己有充分的正義,並且希望以它來製服日本的鐵拳,這想法太天真了。”
得知日本拒絕撤軍後,溫文爾雅的光緒拍了桌子,一個小小的倭國怎敢藐視我堂堂天朝大國?但光緒轉念又想,清國積弱多年,通過李鴻章的改革已經有了強大的艦隊,快速振興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戰爭,西方列強咱不能惹,現在,日本送上門來了。要進行戰爭,再沒有比小日本更合適的對手。這一仗如果打贏,那就是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完全勝利。那麼我光緒,將成為大清的中興之主!光緒認為日本的挑釁行為像是一條蛇對抗大猩猩,他打算用爪子抓住這渺小的對手,把它撕個粉碎才解氣。光緒不知道的是:這條蛇是毒蛇。此時中國對日本的看法正如赫德所說:“中國除了千分之一的極少數人外,其餘999個都相信大中國能打敗日本。”這千分之一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十分清楚清國是吃幾碗幹飯的,他也知道日本此時戰爭實力已遠遠超過中國。北洋水師的戰鬥力他最清楚,當時北洋水師從朝鮮向國內走私高麗參,冬季在廣東停泊,借機去澳門賭博,平時靠載客掙錢,連丁汝昌都在劉公島蓋房對外出租,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可見一斑。
因此李鴻章提出避戰求和,主動從朝鮮撤軍。他認為如果躲過此戰,中國可獲得一個戰略機遇期,在實力充足後再與日本交鋒不遲。對於這個正確的建議,光緒卻認為荒唐,他堅決主戰。精讀《孫子兵法》和魏源的《聖武記》並能不證明光緒懂軍事,尤其是近代軍事,光緒更不懂。果然,隨後的戰局與光緒的想法大相徑庭。統帥不行,中國已輸了一招。
光緒主戰,他先和恭親王商談。恭親王說:“如果妥協,我大清的朝鮮宗主國地位永遠消失,當然,如失去這些能永保大清江山不受侵略也是值得的。可這樣一來西方列強一定認為我大清不堪一擊,列強勢必紛至遝來,那時就是想打也打不了。更何況日本早有野心,廊橋之役就是證明,這次日本隻是找個借口罷了,今天不打早晚也要打。等今後他們騎在我們頭上拉屎撒尿,還不照樣得打。”
光緒說:“皇叔說得對,這仗早晚要打,不如早打,早晚都要敗,不如早敗,敗在朕手裏,朕向列祖列宗請罪便是。”
恭親王說:“皇上要打,可樹立自己威望,還可培養自己勢力,從而擺脫太後束縛,勝了可向西方列強顯示我大清實力,敗了至少向外國人表明我大清敢於反抗。當然這仗一定要慎重,特別是海戰。北洋水師外強中幹,雖噸位龐大,但作戰能力讓人汗顏。哎!建海軍的錢都用來修園子了,罪過!”
光緒說:“皇叔的意思是戰?”
恭親王說:“臣不反對戰,但臣不能保證這仗一定打贏。”
光緒說:“勝敗兵家常事,隻要我們盡心盡力、無愧祖宗就行了。”
光緒確定與日本開戰後,李鴻章無奈,隻得執行。他與英國公使歐根納會談,歐根納答應向政府提議英俄聯合艦隊武裝示威,阻止日本挑起戰爭,但英國首相羅斯波利說:“這不合時宜,我們不能削弱在東亞海洋上最能防範俄國的偉大力量的強國。”(1894年7月16日英日簽訂密約,英國默許日本發動戰爭)於是歐根納答複李鴻章說會勸日本停止增兵,但就怕日本人不撤。隨後歐根納找了日本人,提出中日瓜分朝鮮各半的建議,遭日方拒絕。李鴻章於是會見俄國公使卡西尼,卡西尼向沙皇請示,沙皇說:“俄國卷入中日紛爭可能引發戰爭,在西伯利亞鐵路建成前,俄國在遠東力量不夠。”因此拒絕調停。卡西尼因此對李鴻章說:“俄國準備壓服日本,至於怎麼個壓服法,還得考慮考慮。”他們開的其實是空頭支票。至此,已無任何人能阻擋日本發動戰爭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