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究竟是個什麼組織?義和團裏的人真的刀槍不入嗎?慈禧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到底安的什麼心?八國聯軍到底為什麼要來侵華?俄國人侵華期間做了什麼令人發指的壞事?本章的內容會讓你明白,晚清的中國究竟是積貧積弱在什麼地方。
從法國的非洲殖民地來的紅褲兵,嗜血如命的俄國哥薩克兵,戴塵帽的德意誌帝國陸軍,戴大氈帽的奧匈帝國兵,穿西洋服裝的日本兵,頭上插著雞毛的意大利兵,纏大頭的英國印度雇傭軍,如遠古的野蠻人一樣,在中國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所過之處,房屋變成丘墟,生命變成屍體,他們貪婪地搶劫,發狂地毀壞,興奮地殺戮。這就是八國聯軍侵華的場景。
一個優秀的狙擊手能獨當一麵,而十個蠢貨卻能製造100個麻煩。1900年6月21日,慈禧、吏部尚書剛毅、刑部尚書趙舒翹、大學士徐桐、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右都禦史英年、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刑部侍郎徐承煜這10個蠢貨就製造了一個大麻煩,還是一個險些滅亡中國的麻煩。
事情是這樣的,這天慈禧在另外9個蠢貨的唆使下向各國宣戰,詔書這麼寫:
“我大清200多年來深仁厚澤,凡是來中國的外國人,我們都待之厚禮。等到道光鹹豐年間,我們恩準跟他們做生意,他們乞求在我國傳教,朝廷認為他們的宗教是勸人為善,於是勉為所請。一開始倒還是聽我國的法規,可最近十幾年來,他們因我國仁厚,便開始囂張起來,欺淩我國家,侵犯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微遷就他們一點,他們就蹬鼻子上臉,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辱神聖。鬧得我國國民義憤填膺,這才是義勇(義和團)焚燒教堂、殺害教民的原因。”
“即便這樣,朝廷依然不想跟他們開打,而是降旨保衛使館,撫恤教民。然而這幫洋人卻不知感激,反而要挾我們,昨天杜士立照會,令我軍退出大沽口炮台,否則他們就要動武了,他們實在是太狂了。平日跟他們交往,我國從未失禮,但他們雖自稱教化之國,卻無禮橫行。朕執政快30年了,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也擁戴朕如天帝,況且慈聖(慈禧)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曠代所無。朕今日含淚以告列祖列宗,決定對他們動武。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現在,京畿和山東各省義兵,同日不期而至者不下幾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也能執幹戈以衛社稷。敵人崇尚陰謀詭計,我們則恃天理;敵人憑借勇力,我們則恃人心。我國有20多個省,四萬萬人民,還怕你們不成?我國人有同仇敵愾、臨陣衝鋒、仗義捐資者,朝廷一定大大有賞。如果有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甘做漢奸者,殺無赦!欽此。”
這個詔書翻譯成現代外交辭令就是:“向美利堅開戰!向法蘭西開戰!向英吉利開戰!向德意誌開戰!向日本開戰!向奧匈帝國開戰!向俄羅斯開戰!向意大利開戰!向荷蘭開戰!向比利時開戰!向西班牙開戰!”詔書下達後輔國公載瀾還補充道:“殺一洋人賞50兩,殺一洋婦賞40兩,殺一洋孩賞30兩。”
這次宣戰可以說是慈禧長期以來對列強不滿的總爆發,但這次爆發實在是太不明智了。對那些一時不能改變的東西最明智的舉動是保持沉默,維持現狀,並隱忍著承受,積蓄力量,以待翻盤的時機,而不是與所有敵人都翻臉,這樣隻能給自己招來大禍。
其實戰前朝廷展開了激烈辯論。
慈禧:“現在洋人決計與我宣戰,明知寡不敵眾,但戰是死,不戰也是死,同樣是滅亡,如果不戰而亡未免太對不起祖宗,故無論如何,不得不戰。諸位有何意見,不妨上奏。”
長瑞:“拳民法術是否管用,臣不好說,但民心可用。”
內閣學士聯元:“如果與各國宣戰,恐怕將來洋人會殺入京城,到時會殺得雞犬不留。”
慈禧臉色變了,光緒發話說:“許景澄,你是出過洋的,又在總理衙門辦事多年,外國形勢你知道,能戰與否你明白告我。”
吏部侍郎許景澄:“如果毀滅使館,則事就鬧大了,國際間以前也沒有這種事,不得不格外審慎。”光緒知道不能戰,但因慈禧有意主戰,所以這次禦前會議沒有結果。
6月17日,第二次禦前會議舉行,光緒說:“甲午的教訓還不夠嗎?一個日本我們都打不過,眼下列強軍力十倍於日本,一旦戰爭爆發,必敗無疑。”
慈禧:“皇上不想和洋人開戰,你們說說自己的意見。”
兵部尚書徐用儀:“以我們現在的實力和洋人開戰難以取勝,我們最好不要輕言開戰。”
光緒:“我國積弱不振,兵不能戰,用亂民以僥幸求勝,恐不能依靠。”
載漪:“義民忠憤,保家衛國,不如用之,以血國恥,如果把他們當亂民誅殺,失去民心,恐國將不國。”
光緒:“亂民都是烏合之眾,怎能抵擋外國軍隊的槍炮?打仗豈能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