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什麼要跟俄國人打仗?這跟中國有什麼關係?俄國人究竟敗在哪裏?什麼是“三典合葬”?日本人的“肉彈攻擊法”到底有多厲害?當時的中國人為什麼支持日本?這場改變亞洲實力平衡的戰爭告訴人們:一個亞洲國家,隻要自強不息,也能與歐洲強國叫板。
甲午戰爭談判時俄、德、法三國逼日本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日本被迫同意,日本海軍軍令部長山本權兵衛說:“日本沒有和這三國較量的實力,無論他們說什麼我們都隻能忍。”伊藤博文說:“是啊,連你都這樣說,除了忍還有什麼辦法?等下次機會吧。”
不久,機會就來了。
甲午戰爭後,清朝勢力撤出了朝鮮,日本希望獨霸朝鮮,但日本的美夢被沙俄的擴張大手打破了。此時日俄實力相差懸殊,俄國領土2240萬平方公裏,日本35萬平方公裏,還不到俄國的零頭。日本陸軍7萬人,俄國陸軍100萬人(算上預備役),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
1896年日俄簽訂備忘錄,兩國在朝鮮有同等地位。小村壽太郎說:“朝鮮半島如同銳利的尖刀直插日本中心,它的尖端幾乎與對馬相連。如果其他強國占領了半島,日本的安全就會受到威脅,日本絕不能容忍這種事。”日本首相桂太郎則說:“俄國這個敵人不是東方最大的敵人,而是最急的敵人。”他在任期內利用甲午賠款將日本陸軍由7萬人擴充至37.5萬人(22.5萬人是預備役),並擁有1140門火炮,海軍總噸位由6萬噸增至26萬噸,戰艦80艘。明治天皇為籌備軍費,在國內將納稅範圍擴大至酒稅、地稅、營業稅、登記稅,並號召國民做甲午戰爭時做過的事——改每天三餐為兩餐,由此日本為戰爭積累了巨大儲備。十年磨一劍,日本隻等時機的到來。
俄國也不甘示弱,由於沙皇在14年前當皇太子訪日時被刺客刺了一槍,他一直對日本懷恨在心,故決意在東北與日本碰一碰。1900年俄國的伊萬諾夫斯基說:“日本陸軍還在幼兒期,按照歐洲最弱國家陸軍標準衡量的話,達到標準起碼還要100年。”格蘭馬奇科夫在看完日本海軍軍事演習後說:“日本海軍僅靠向外國買軍艦總算湊齊了物資裝備,但根本還沒具備我們所有的海軍精神,即使在軍艦操縱和艦隊運用方麵也非常幼稚。”而當時也在現場的英國海軍軍官卻說:“能和日本海軍在軍艦操縱和艦隊運用方麵比肩的隻有英國海軍。”俄國的自大使自己又輸了一招。
1901年伊藤博文對俄國提出:“日俄互相保證朝鮮獨立,兩國不使用自己的領土反對對方,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自由行動的權利,日本俄國在滿洲擁有最高權力。”但沙皇不答應。此時遠東地區俄國與其盟國法國的艦隊總噸位與英國相比是9:4,英國怕自己的利益受威脅,而日本也想扳倒俄國,兩國一拍即合,英日結盟,這樣英日在遠東的艦隊與俄法相比為11:9.英日同盟內容為:“在滿洲和朝鮮受外國侵略或國內騷亂威脅時,兩國政府有必要采取手段以保護滿洲的擁有者清國和朝鮮國的利益。”
許多中國大臣得知此同盟後都認為中國東北從此無事,袁世凱得知後卻說:“在東方沒有一個國家陸軍在日本之上,在西方沒有一個國家海軍在英國之上,這兩國結盟會產生一個新的強國集團,它不僅影響東亞局勢,也影響整個世界,他們這個盟約絕不是關心維護中國和朝鮮的利益,難道英國和日本會為了維護中國利益而花很大代價嗎?中國不要期待英日同盟帶來任何好處。相反,隻要中國一放鬆警惕,兩國就會給中國帶來麻煩,把保全本國領土的期望靠在外國上,一國之恥還有比這更大的嗎?”
袁世凱的分析再正確不過,此時日俄兩國的較量才剛剛開始。《辛醜條約》簽訂後俄軍開始說要分三批回國,第一批撤回後,1903年俄軍以日軍在鴨綠江放火為由拒絕第二批撤軍。6月,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訪日,對日本進行了一次火力偵察,回國後他說:“我們可以在13天集結40萬軍隊於日本邊境,這足以打敗日本兵力的3倍。日本人是猴子,不堪一擊。”阿列克賽耶夫說:“偉大的俄國艦隊會封鎖住整個日本海岸,強悍的哥薩克人將成功登上每一個日本小島,日本這個國家將會從地球上消失,俄羅斯帝國將像不落的太陽一樣照遍全世界!”就這樣沙俄帶著蔑視接受日本的挑戰。
沙俄的蔑視是有根據的,此時俄軍陸軍有375萬人(270萬人是預備役),主力在歐洲,24萬人在遠東地區。海軍有200多艘戰艦,其中在遠東的太平洋艦隊有72艘戰艦,總噸位20萬噸。俄軍統帥部預感到戰爭迫在眉睫,便製定如下計劃:以海軍阻止日軍登陸,待波羅的海艦隊到達後實施海上決戰,陸軍以部分兵力沿鴨綠江和烏蘇裏江設防,並以部分兵力扼守旅順口,遲滯日軍進攻,主力集結於遼陽、海城,待駐歐俄軍東來後轉入反攻,殲滅日軍主力於中國東北和朝鮮,而後在日本本土登陸,滅日。這個計劃能否成功呢?先不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