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時間進入了1901年。在西方列強高歌邁進新世紀時,大清國這艘航船已經船帆殘破,桅杆斷折,船的底艙出現了裂縫,海水不斷滲入,船的沉沒已經是必然的了,但作為一生忠於清國的一位老臣,李鴻章不能坐視這艘船沉沒,他要盡自己全力來挽回這艘船的沉沒。想當年李鴻章也曾迎著朝陽,豪情萬丈地張開風帆,乘風破浪,可現如今,一個浪頭就能掀翻這艘船,更別提一下子來了八股龍卷風了。
由於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來了。
李鴻章知道中國局勢有大變,他問英國人卜力:“英國希望誰當皇帝?”卜力說:“如果光緒對以他的名義所做的事(指對各國宣戰)沒有責任的話,英國對他繼續統治不會反對。”李鴻章:“我聽洋人說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殺了,那麼列強就有權進行幹預,並宣布要立一個皇帝,如果是這樣,你們會選誰?也許是個漢人?”
卜力感到李鴻章暗示自己想當皇帝,便說:“西方大概會征求中國最強有力的人的意見,看他認為誰最好。”
李鴻章眯起眼睛,過一會兒才說:“慈禧是中國最強有力的人。”李鴻章城府太深了,連最有政治頭腦和最擅長破譯外交辭令的卜力都搞不清他想幹什麼。
此間,孫中山派兩個革命黨來見李鴻章,想讓他舉起推翻清朝的旗幟,廢除慈禧,擁戴李鴻章當大總統,李鴻章說:“我知道你們為什麼來,可惜我年老不能相助,也恨君等晚生了50年,不能早助我也。”言畢,李鴻章給了革命黨3萬大洋,說:“這是給你們的革命經費。”而後,李鴻章決定與孫中山會麵。兩人都坐船前往指定海麵,孫中山在遠處已看見身高1米86的李鴻章了,但李鴻章看不見孫中山(一是老眼昏花,二是孫中山身高1米58,一說1米65)。此時孫中山想起李鴻章曾經殺過太平軍投降的將領,有些害怕,怕李鴻章反悔,便讓人開船走了,沒見成。
看到這,大家會很疑惑,李鴻章到底想幹什麼?他到底是想當皇帝,還是不想當皇帝?到底是忠於清政府,還是打算跟革命黨聯合?我認為李鴻章並不想當皇帝,畢竟他都78歲了,當皇帝,圖什麼呀?還能活幾天呀?他跟英國人說的話,無非是試探一下英國人對中國政局的態度。至於對革命黨嘛,李鴻章是在為自己打提前量,早在1885年李鴻章就說估計清國不見得能存在20年,至此16年過去了,看著八國聯軍這個意思,李鴻章肯定會更加堅信自己此前的預言。而此時如果秘密跟革命黨取得聯係,一旦今後革命黨奪取政權,那麼自己則能進退自如,在新政府中不會受到清算。薑,還是老的辣。
幾天後,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西逃,失蹤一段時間後複出,形勢突變,慈禧令李鴻章作為和談代表乘船北上,此時李鴻章怎麼辦?如果抗旨不遵,萬一慈禧重新掌權,他的這一生就毀了。而李鴻章也看出,這次不同於甲午,八個國家一塊上,分贓不均就得打起來,正好,可以用自己最擅長的以夷製夷。於是李鴻章出發北上。
坐在甲板上,望著波瀾起伏的海麵和遠方隱約可見的大陸,他不禁想到沿海的幾乎每一個地名都和大清的屈辱連在一起,也和他的官場生涯連在一起。已經垂垂老矣的李鴻章知道,他已經沒有可能再一次欣賞帝國的大好河山了,沿途所見每一個地方,都可能是他今生的最後一次。
此時的李鴻章頭腦高度清醒,他說:“西方聯軍不足以滅亡中國,可憂慮的,恐怕在國難平息後。”
關於李鴻章與聯軍談判的事詳見前文,在此不多言,《辛醜條約》簽訂後國人皆曰:“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而李鴻章卻說:“幾十年來,每跟外國打一次仗,我們就吃一次虧,希望朝廷外修和好,內圖富強,這樣或許還能有轉機。如果再好勇鬥狠的話,國家必有性命之憂。”這是一顆老臣的心,他的熱血豪氣完全被歲月消磨盡了。
李鴻章的精神氣力被那薄薄的《辛醜條約》吸空了,這個在全世界備受關注的中國人,威風了一輩子,最終卻要冤枉地被釘在恥辱柱上。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甲午名將馬玉崑的陪伴下去世,享年79歲。當時俄國公使正逼他簽訂條約,他未簽就去世了,臨終前他說:“願君努力,共濟時艱,鴻章雖死猶生。”我原來想那時的李鴻章到底在想什麼,他應該很絕望,很失落,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罵名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負才能被了解,或許永遠也沒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終也許隻是遺臭萬年的罵名。然而在臨終時,他賦詩道:“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裏外吊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閑看。”所以我知道了,那一刻他有失落,有委屈,更有堅持。無論得意失意,起起伏伏,始終堅持。或許不能改變什麼,或許並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為毫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不退縮地堅持下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
李鴻章去世後,清帝國上層中碩果僅存的辦實事的人走了。還好,李鴻章臨終前推薦了袁世凱,袁世凱受到重用。不過,1909年袁世凱被攝政王罷官後,最後一個能忠於清國的能臣也被清政府得罪了,自此,大清氣數已盡,兩年後隨著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而壽終正寢。
李鴻章去世後美國降半旗致哀。慈禧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後哭了,她說:“大局未定,今後沒有人分擔了。”而張之洞則因與李鴻章有過節,沒送挽聯,隻送了一個“奠”字。相比之下,同時代的有識之士麵對李鴻章的去世,都極為惋惜,梁啟超在挽聯中寫道:“太息斯人去,蕭條得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隻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