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辜鴻銘:晚清最搞笑的人(1 / 3)

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何許人也?辜鴻銘他生在南洋(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在西洋(留學英國),娶妻東洋(有一個日本老婆),仕在北洋(曾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職),一生精通日語、俄語、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拉丁語、意大利語、荷蘭語、丹麥語、希臘語、漢語13種語言,是一個怪傑,號稱清朝最後一根辮子(至1928年死的時候還留著)。

李大釗說:“中國2500年文化能出一個辜鴻銘先生就足以屹立於世界。”溫源寧說:“生前辜鴻銘是傳奇人物,逝世後恐怕就成了神話人物了。”林語堂說:“辜鴻銘是一塊硬肉,不是軟弱的胃口所能吸收的。對於西方人,他的作品像是充滿硬刺的豪豬,但他有深度和卓識,這使人寬恕他許多過失,因為真正有卓識的人是很少的。”溫源寧說:“辜鴻銘是一個鼓吹君主主義的造反派,一個以孔教為人生哲學的浪漫派,一個誇耀自己奴隸標識(辮子)的獨裁者,就是這種自相矛盾,使辜鴻銘成了現代中國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1857年7月18日,辜鴻銘生於馬來西亞,他的父親辜紫雲當時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說一口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發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

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10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裏,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辜鴻銘跟義父母布朗夫婦到了倫敦。他在英國有許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按照父親的交代,在倫敦也始終穿著長衫馬褂,留著長長的辮子,永遠記住自己是個中國人。有一天,他坐在電車上倒拿著看《泰晤士報》,幾個同車的英國人說:“看,那個中國小子連字都不認得,還看什麼報紙?”辜鴻銘平靜地用純正嫻熟的英語把整段文章念出來,然後說:“你們英文才26個字母,太簡單,我要是不倒著看,一點意思都沒有!”英國人一聽都傻了。

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外國人無語。

辜鴻銘因為留著辮子,女服務員把他當做姑娘,他想進男廁所方便,結果被轟出來趕進女廁所,辜鴻銘在女廁所看了一通後出來,在女服務員的勸說下才剪了辮子,但後來又留起了辮子。

辜鴻銘一次在電影院裝黑社會,他想抽煙但沒火柴了,於是用煙鬥敲前排外國人的腦袋。老外回頭問他幹嗎,他說:“給老子點煙!”老外居然真幫他點煙了。

1881年辜鴻銘回到祖國,結束了留學生涯。回國後,來到張之洞的幕府任職。

1893年辜鴻銘在協助湖廣總督張之洞籌備鑄幣廠時,有一天鑄幣廠的外國專家請辜鴻銘吃飯,大家讓辜鴻銘坐首席。宴會上,有一個外國人問辜鴻銘:“你能否給我們講講貴國孔子之道有何好處?”辜鴻銘說:“剛才大家推我坐首席,這就是行孔子之道。如果今天大家都像你們西方所提倡的競爭,大家搶坐首席,以優勝劣敗為主,我看這頓飯大家都吃不成了,這就是行孔子之道的好處!”

1896年,張之洞過60歲生日,滿腹經綸的沈曾植前來祝壽,辜鴻銘高談闊論中西學術製度,沈曾植卻一言不發,辜鴻銘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不說話,沈曾植說:“你說的話我都懂,你要聽懂我說的話還需讀20年書!”兩年後辜鴻銘聽說沈曾植來拜訪張之洞,立即叫手下把張之洞的藏書搬來,沈曾植問:“你要幹什麼?”辜鴻銘說:“請教沈公,哪一部書你能背,我不能背?哪一部書你懂我不懂?”沈曾植大笑道:“今後中國文化的重擔就落在你的肩上了!”

1897年,俄國太子、未來的尼古拉二世和希臘太子來華,張之洞招待他們。為避人耳目,俄國太子用俄語對希臘太子說:“今晚有別的事,喝酒要節製,不要過多。”當時任法語翻譯的辜鴻銘用俄語對他們說:“今天這頓飯做得很好,請放心吃,不會影響下頓飯。”兩位王子聽了,頗為驚訝,席間張之洞吸鼻煙,希臘王子很好奇,用希臘語問俄國太子老頭吸的什麼,辜鴻銘不動聲色,示意張之洞將鼻煙遞給王子,讓他看,兩位王子很驚訝,辜鴻銘竟然還懂希臘語。臨別俄國太子緊握辜鴻銘的手,說:“你是中國人的驕傲。”並送給他一塊金表以示紀念。

1898年,伊藤博文來中國遊玩,在武漢曾與辜鴻銘見麵。在談話中,伊藤博文說:“湖北的洋務運動真請來了不少洋人,但可看出中國自己的洋務人才捉襟見肘。而我們日本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對世界先進的東西主動接受,遂有今日之日本。”

辜鴻銘:“照閣下的話,日本人是因為洋人看不起才學洋人高明的地方,而重新令洋人佩服的?”

伊藤博文:“洋人不得不佩服呀,因為我們已經雄霸東方,和他們平起平坐了。”

辜鴻銘:“平起平坐?可是閣下,據我所知,大多數日本人接觸西洋文明時,常常為自卑感折磨,在他們眼中,西洋人是那樣高大健壯,快活明朗,話語中不乏幽默,他們大口大口地或喝葡萄酒或喝威士忌,他們還可以男男女女在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地擁抱親吻,在那裏,似乎沒有日本人的插足之地。”

伊藤博文:“當初也許吧,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辜鴻銘:“可歎現在我國有許多人以日本人為榜樣,以為日本這麼個鼻屎大的島國能在短短數年內富強起來,完全是維新西化的結果,所以也就盲目跟進了。”

麵對辜鴻銘侮辱自己的祖國,有涵養的伊藤博文沒有發火,他說:“這不叫盲目跟進,用中國話說,這叫見賢思齊。我告訴你,中國要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麵,最關鍵是要擁有西方高度發展的物質成果,連接各個城市的鐵路,內陸河上的航運,完備的郵電係統,國家銀行,這些才是美好中國的明顯標誌,難道不是嗎?可惜,貴國上下故步自封,尾大不掉,抱殘守缺,自以為是,到今天世界競爭愈演愈烈了,還在討論到底用不用西洋技術和政教問題,豈不為天下笑?”

辜鴻銘:“我們中國有句話,數典忘祖者是蠢材,聽閣下這番話,我要把此語相贈,日本之所以有今日之強盛,並不單單是學習西方技藝所致,而是保存並發揚了中華帝國漢唐古風的結果,而《論語》正是中國古風的集大成。”隨後他送給伊藤博文一本自己的《論語》英譯本。

伊藤博文:“聽說閣下精通西學,難道不知道孔子那套能行於2000年前,卻不能行於今天嗎?”

辜鴻銘:“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千年前是三三得九,如今依然是三三得九,並不會三三得八。”

伊藤博文無言以對。

1901年在與八國聯軍談判時,李鴻章讓辜鴻銘當自己的翻譯,辜鴻銘對他說:“中堂不必過分憂慮敵人強大。中國雖弱,但東南互保後敵人的氣焰已經低落,因為敵人得知中國各省官吏已聯合起來。中國幅員遼闊,敵軍的兵力分配不開,不敢深入腹地,他們經過持久戰後都會被我們消滅掉,這些國家沒什麼了不起,他們都隻能欺負老實人,真和他們死拚到底,他們的氣焰就沒了。我在歐洲留學時聽歐洲人說他們不怕中國政府,怕的是中國人民,怕的是像林則徐那樣的將領。八國聯軍由於各國目的不同,各打算盤,鉤心鬥角,內部不團結,正可一個個瓦解。德法是世仇,法國與俄國聯盟是為了壓製德國,英日同盟是為了打擊俄國,美國是西半球第一強國,我認為他的戰略分三步走,他的第一步是獨霸美洲,第二步是侵略東亞,與英、法、日、俄爭奪市場,第三步再向歐洲擴張,統治世界,所以他跟各國都不是一條心。而奧地利、意大利沒有實力,可忽略不計。所以我們必勝,等待他們的是全軍覆沒。”辜鴻銘對各國的分析大體不差,但是他對於清國自身那點家底估計得也太樂觀了,八個國家隻是由於分贓不均會出現矛盾,但要真讓清國反敗為勝,根據我在前文的記述,相信大家都明白,幾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