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麥類病害1(1 / 3)

1.小麥葉片或莖稈上出現鮮黃色、紅褐色或深褐色的夏孢子堆,破裂後,孢子散開呈鐵鏽色,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鏽病。小麥鏽病包括條鏽病、葉鏽病和稈鏽病。主要症狀可概括為“條鏽成行,葉鏽亂,稈鏽是個大紅斑”。條鏽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也可危害葉鞘、莖稈、穗部。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排列呈虛線狀,鮮黃色,孢子堆小,長橢圓形,孢子堆破裂後散出粉狀孢子。葉鏽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鞘和莖稈上少見。夏孢子堆在葉片上散生,橘紅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圓形至橢圓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葉片,偶爾穿透葉片,背麵的夏孢子堆也較正麵的小。稈鏽病主要危害莖稈和葉鞘,也可危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亂無規則,深褐色,孢子堆大,長橢圓形。夏孢子堆穿透葉片的能力較強,同一侵染點在正反麵都出現孢子堆,而葉背麵的孢子堆較正麵的大。

【防治方法】

①因地製宜種植抗鏽病品種,這是防治的基本措施。

②小麥收獲後及時翻耕滅茬,消滅自生苗,減少越夏菌源。

③搞好大區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切斷菌源傳播路線。

④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

2.小麥揚花時,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漬狀淺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黴層,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赤黴病造成的。麥子的各個生育階段均能受害,引起苗腐、莖基腐、稈腐、穗腐,在我國以穗腐危害最重。

(1)苗腐苗腐由帶菌麥粒或土表殘體帶菌引起,早期症狀是根鞘、芽鞘、真根、子葉逐步呈褐色水漬狀腐爛,重者死亡,輕者長勢衰弱,苗色淡綠。在氣候或土壤潮濕時,土中殘留種粒會產生粉紅色黴層。其與根腐病引起的苗腐不同點在於根腐病菌僅芽鞘或根部變褐。苗腐在冬麥區不明顯,在春麥區易發生。

(2)莖基腐莖基腐亦稱腳腐。自幼苗至成熟期均可發生。莖基部受害後呈褐色,後期變軟腐爛,引起枯萎死亡,拔取病株時,易在莖基腐爛處撕斷,不能連根拔起,斷處褐色,帶黏性腐爛組織,經保濕或分離則鐮刀菌特征明顯。這與根腐病或色二孢屬引起的基腐不同。後者僅呈褐色,莖基部折斷而枯死或不折斷呈青枯狀,病株易自土中拔出,但根毛和主根表皮全部脫離。赤黴病莖基腐多發生在春季多雨、植株茂盛鬱蔽環境中。

(3)稈腐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的第1~3莖節上。起初葉鞘、節間出現淡褐色斑,後擴展呈不規則病斑,或向莖內侵染、蔓延。病情嚴重時,病部以上部分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穗後呈枯黃穗。病部產生粉紅色黴層。一般在抽穗前後易發生。

(4)穗腐穗腐是抽穗到成熟階段穗部表現的症狀。一般在小花、小穗穎殼基部出現水漬狀淡褐色病斑,漸漸擴展到整個小穗,變為黃褐色或青枯狀。氣候潮濕時,病小穗基部或在穎殼接縫處生出橘紅色或玫瑰紅色黏膠狀黴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團或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能隨風雨飛濺,形成再侵染。在環境幹燥時,病情受抑製,僅小穗枯黃。若病菌已侵入穗軸使維管束係統輸導受阻,則使病部以上大穗呈青枯,而病部以下呈青綠,造成粒枯幹秕,影響極大。若穗頸節受侵染,則全穗枯黃,不結實。

赤黴病發生後期,若多雨,溫度適宜,則在產生分生孢子黴層的部位產生藍黑色有光澤的顆粒或顆粒堆,顆粒多時集結呈塊狀,用手觸摸有突起的感覺,不能抹去,此即典型的赤黴菌子囊殼。

【防治方法】

①因地製宜選育和推廣抗(耐)病性良好、優質的良種:

國內外大量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因地製宜種植抗(耐)病品種是防治赤黴病的經濟、有效的措施和策略。目前,雖未找到生產上實用的大麵積推廣良種,但比較抗(耐)病的良好品種有蘇麥3號、蘇麥2號、湘麥1號、鄂恩1號、荊州4號、萬年2號、揚麥4號、揚麥5號、2133、萬雅2號、遼春4號、鄭引1號等。它們在不同地區生產上發揮過一定作用,但從抗病性、抗逆性或豐產農藝性狀和質量上看還不理想。今後必須大力選育出一批抗(耐)赤黴病性良好,且優質的良種供生產中應用。

②采用農業防治措施:為了改善小麥生長環境和提高抗逆性,必須深耕滅茬,因地製宜地適時播種,合理施肥,適時、合理排灌,做到科學栽培,科學管理,以減輕小麥赤黴病的發生和危害。在常年赤黴病流行的麥區特別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以排為主的排灌水利係統,以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漬害、濕害和田間濕度,創造和提供有利於小麥生長而不利赤黴病發生的生態環境。據調查,排水係統良好的麥田,其防病效果在病情不重年份有50%左右,重病年亦可達30%左右。麥田開溝,關鍵不決定於深度,而取決於畦溝、腰溝、渠道與河湖暢通。地下水位高度最好控製在麥株主根區係以下。

③搶時機及時收割、脫粒、幹種入倉:有的年份,收割期多雨,成熟的豐產的小麥卻難以收割、脫粒,堆放在田間,或脫粒後未曬幹即放入室內。這樣的麥粒水分多,赤黴菌仍能蔓延危害,使病粒驟增而無法利用,損失嚴重。因此,需不失時機搶晴收割、脫粒,麥粒要攤開晾曬幹,或用烘幹機器烘幹,以減輕危害。

④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田間穗期噴霧為主。

(1)水浸法赤黴毒素稍溶於水,在堿性水溶液中溶解性比一般水中大一些,故可用清水或5%石灰水上清液浸泡處理2次以上,每次約24小時,然後曬幹或烘幹,病麥粒毒素含量可減少80%以上。飼喂生豬,生長發育未發現異常。

(2)去皮法根據試驗,毒素比較集中在病麥粒外層,故通過機械碾軋,除去病麥粒外層(占原重量35%左右),餘下麥粒磨粉喂豬,未發現拒食和內髒病變等症狀。

(3)淘除法病麥粒較健麥粒重量輕,比重小,故可利用風篩、水選等予以分離。一般連續通過3次風車或揚場機連選兩次,可將大部分病粒淘汰;或用40%黃泥水,比重為1.16,漂選泥水中放入雞蛋,其浮出水麵,露出5分錢硬幣大小麵積,即符合要求,這種黃泥水可將病麥粒大部分漂在水麵。

(4)稀釋法采用正常麥粒與病麥粒搭配稀釋,使供食用麥粒中病麥粒含量不得超過4%。

3.小麥葉片有近圓形或長橢圓形病斑,表麵覆有一層白粉狀黴層,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禾穀類白粉菌引起的小麥白粉病。麥類作物從幼苗到成株,均可被病菌侵染。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危害葉鞘、莖稈和穗部。病斑近圓形或長橢圓形,表麵覆有一層白粉狀黴層。發病重時病斑連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黴層。一般葉正麵病斑比葉背麵多,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受害重。發病最重時,整個植株從下到上均為灰白色的黴層所覆蓋。病部最初出現白色黴點,以後逐漸擴大成白色黴斑。被害葉片黴層下的組織,在初期無明顯變化,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褪綠、發黃乃至枯死。麥粒穎殼受害時,能引起枯死,麥粒不飽滿甚至腐爛。發病嚴重時病株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防治方法】

小麥白粉病的防治策略是,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和栽培措施為輔,狠抓常發重病區,兼顧一般發病區。

①種植抗病品種:利用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許多麥區小麥白粉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麵積種植的品種不抗病。在抗病品種的利用方麵,要因地區而不同。在常發重病區,對品種的抗病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發病區可低一些;在有多種小麥病蟲均危害較重的地區,要選用兼抗當地主要病蟲的品種。在黃淮海麥區,當前可選用鄭州831、豫麥16號、豫麥17號、冀麥23號、冀麥24號、冀麥26號、魯麥1號、魯麥5號、魯麥7號、高38、城輻752等抗病或低感品種。

②栽培防治措施:麥類白粉病發生輕重受栽培條件影響較大,采用正確的栽培措施可減輕發病。例如,施肥要合理,注意氮、磷、鉀肥配合,適當增施磷、鉀肥。南方麥區注意開溝排水,北方麥區適時澆水,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根據品種特性和麥地的肥力水平合理密植等。此外,在自生麥苗能越夏的地區,應在小麥秋播前盡量清除田間自生麥苗,以減少秋苗期的菌源。

③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

4.小麥拔節後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棕褐色的雲紋狀病斑,病斑融合後,莖基部呈雲紋花稈狀,並繼續沿葉鞘向上部擴展至旗葉,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該症狀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紋枯病。近年該病已成為我國麥區常發病害。小麥受紋枯病菌侵染後,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株白穗等症狀。

(1)爛芽芽鞘褐變,後芽枯死腐爛,不能出土。

(2)病苗枯死發生在3~4葉期,初期僅第1葉鞘上出現中間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後因抽不出新葉而導致病苗枯死。

(3)花稈爛莖拔節後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病斑融合後,莖基部呈雲紋花稈狀。

(4)枯株白穗病斑深入莖壁後,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後病株因養分、水分供不應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此外,有時該病還可形成病健交界不明顯的褐色病斑。

近年來,由於品種、栽培製度、肥水條件的改變,病害逐年加重,病區由南向北不斷擴大。發病早的減產20%~40%,嚴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顆粒無收。

【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如鄭引1號、揚麥1號、豐產3號、華麥7號、鄂麥6號、阿夫、7023、8060、7909、魯麥14號、儀寧小麥、淮849-2、陝229、矮早781、鄭州831、冀84-5418、豫麥10號、豫麥13號、豫麥16號、豫麥17號、百農3217、百泉3039、博愛7422、溫麥4號等。

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或增施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配合施用氮、磷、鉀肥,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狀和小麥根際微生物生態環境,促進根係發育,增強抗病力。

③適期播種,避免早播,適當降低播種量。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雨後及時排水。

④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

5.小麥田有零星成簇早枯白穗,嚴重時麥田發病中心病株矮、黃、稀疏,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這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麥全蝕病。該病是一種典型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隻限於小麥根部和莖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狀,是根及莖基部受害所引起的。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響,田間症狀顯現期不一。輕病地塊在小麥灌漿期病株始顯零星成簇早枯白穗,遠看與綠色健株形成明顯對照;重病地塊在拔節後期即出現若幹矮化發病中心,病株矮、黃、稀疏,極易識別。各期症狀主要特征如下:

(1)分蘖期地上部無明顯症狀,僅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衝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下莖變灰黑色,用乳酚油透明封片鏡檢,可見根表有栗褐色匍匐菌絲體。

(2)拔節期病株返青遲緩,黃葉多,拔節後期重病株矮化、稀疏,葉片自下向上變黃,似幹旱、缺肥。植株種子根、次生根大部分變黑。橫剖病根,根軸變黑。在莖基部表麵和葉鞘內側,生有較明顯的灰黑色菌絲層。

(2)抽穗灌漿期病株成簇或點片出現早枯白穗,在潮濕麥田中,莖基部表麵布滿條點狀黑斑(黑色菌絲鞘),形成“黑腳”,在因病早死的麥株基部葉鞘內側生有黑色顆粒狀突起,即子囊殼。上述症狀均為全蝕病的突出特點,也是區別於其他小麥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

【防治方法】

①禁止從病區引種,防止病害蔓延。對懷疑帶病種子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鍾,或用有效成分0.1%甲基硫菌靈藥液浸種10分鍾。

②實行稻麥輪作或與棉花、煙草、蔬菜等經濟作物輪作,也可改種大豆、油菜、馬鈴薯等,可明顯降低發病。

③種植耐病品種,如煙農15號、濟南13號、濟寧3號等。

④增施腐熟有機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漚製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加土壤根際微生態拮抗作用。

⑤藥劑防治:該病害的藥劑防治應以小麥拌種與田間噴霧相結合。

6.小麥苗期根腐,成株期引起葉斑、穗腐或黑胚,是什麼病害?

【發生與危害】該症狀是由小麥根腐葉斑病引起的,又稱黑胚病、青死病等。該病分布在全國各地,東北、西北春麥區發生重,黃淮海冬麥區也很普遍,為我國麥田常發病害,發病率為20%~60%,減產10%~50%或更多。

苗期染病,種子帶菌嚴重的不能發芽,輕者能發芽,但幼芽脫離種皮後即死在土中;有的雖能發芽出苗,但生長細弱。

幼苗染病後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黑褐色梭形病斑,病斑邊緣清晰,中間稍褪色,擴展後引起種根基部、根間、分蘖節和莖基部褐變,病組織逐漸壞死,產生黑色黴狀物,最後根係朽腐,麥苗平鋪在地上,下部葉片變黃,逐漸黃枯而亡。

成株期染病,葉片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後擴展為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淺褐色斑,病斑兩麵均有灰黑色黴,病斑融合成大斑後枯死,嚴重的整葉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