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避其鋒芒,能躲就躲(1 / 2)

自從先哲們在黃河邊紛紛道白後,在中國曆史舞台上就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傷心不已的小人鬥君子的人間鬧劇。如屈原投江、韓非囚秦、孫子臏腳、賈誼痛哭、杜甫落魄、李白飄零、蘇軾貶放、嵇康下獄、嶽飛被害……史無前例的“**”可以說是這種人間鬧劇的一個高潮。

每每提及這些人間鬧劇,善良的人們無不為之扼腕歎息,悲憤不已——

司馬遷在《史記》卷六一中曆數了小人得誌,君子落難的史事後,對天道常常助佑天下善良的說法,他表示了絕大的懷疑和絕深的困惑!

一千年後,韓愈在《與崔群書》中又寫道:自古賢者少,不肖者多。自省事以來,又見賢者恒不遇,不賢者比肩青紫。賢者恒無以自存,不賢者誌得氣滿。於是,韓愈也發出了同樣的困惑詰問:“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

造物者意竟如何呢?

如果有上帝的話,一定是他老人家有這種惡作劇的偏好:當一個有才華的文人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他總是要安排一百個嫉妒有才華的小人,在他的身邊。當然,對於君子來說,對付小人最好辦法就是,避其鋒芒,能躲就躲,從而避免落入小人的圈套。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慧。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並沒有與其針鋒相對,大肆辯解,而是很理智地順其言而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所謂不辯自明,他深知其中的奧妙,而且運用也極嫻熟,既躲避了汲黯的鋒芒,又使皇帝不會認為他對己構成威脅,同時對同僚也構不成傷害,且還留下了一個清名。而至於他究竟是不是真的沽名釣譽,恐怕也隻有公孫弘自己知道了。

正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如此。當你誌得意滿時,千萬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一些小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鄭莊公準備伐許。戰前,他先在國都組織比賽,挑選先行官。眾將一聽露臉立功的機會來了,都躍躍欲試,準備顯下自己的身手。

第一個項目是擊劍格鬥。眾將都使出渾身解數,隻見短劍飛舞,盾牌晃動,鬥來衝去。經過輪番比試,選出了6個人,參加下一輪比賽。

第二個項目是比箭,取勝的6名將領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為勝。有的射中耙邊,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來射箭的是公孫子都。他武藝高強,年輕氣盛,向來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隻見他搭弓上箭,3箭都中了靶心。他昂著頭,瞟了最後那位射手一眼,就退了下去。

最後那位射手是位老人,胡子有些花白,他叫穎考叔,曾勸莊公與母親和解,在公報看重他。穎考叔上前,不慌不忙,連發三箭,也是連中靶心,與公孫子射了個平手。

此時,隻剩下兩個人了,莊公派人拉出一輛戰車來,說:“你們二人站在百步開外,同時來搶這部戰車。誰搶到手,誰就是先行官。”公孫子都輕蔑地看了一眼的對手哪知跑了一半時,公孫子都卻腳下一滑,跌了個跟頭。等爬起來時,穎考叔已搶車在手。公孫子都哪裏服氣,就和穎考叔奪車。穎考叔一看,拉起來飛步跑去,莊公忙派人阻止,宣布穎考叔為先行官。公孫子都懷恨在心。

果然,穎考叔不負在公之望,在進攻許國都城時,手舉大旗率先從雲梯上衝上許都城頭。公孫子都見穎考叔大功告成,嫉妒得心裏發疼,竟抽出箭來,搭弓瞄準城頭上的穎考叔射去,穎考叔一下子被射了個“透心涼”,從城頭栽下來。另一位大將假叔盈以為穎考叔被許兵射中陣亡了,忙拿起戰旗,又指揮士卒衝城,終於攻下了許都。

如果你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聰明。你即使真有兩下子,也不要太出風頭,要藏而不露,要學會收斂鋒芒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