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朝永治二十二年夏,河南道大旱。
河南道本是天下糧倉,依仗千裏的大平原和濤濤的黃河水,糧食豐足,還可供京畿、邊防所需。同朝建國已過百年,曆代帝王勵精圖治,吏治清明,國家富庶。平頭百姓生活雖辛苦,但若肯在田地裏花力氣,可保一家老小衣食無憂。
如今,河南、山東兩地皆遭旱災,河道幹涸,地盡龜裂。地裏的糧食眼見要長成,奈何天不憫人,滴雨不落,幹死地裏約七成。旱情最嚴重的青州、洛州、德州等地,幾乎顆粒無收。鄉村十室九空,道路兩旁遍是餓殍,牛馬互啃,百姓易子而食。
天子震怒,責令地方官員開倉放糧,抗旱保民,並派遣欽差巡視監督。
德州刺史姚宗,素來勤政愛民,見此旱災,心急如焚。姚宗牽著匹瘦馬,走遍治內各縣,回來時衣衫襤褸,和饑民無異。
姚宗的妻子孟氏,見到丈夫的樣子十分心疼,哭著求姚宗稍作休息。姚宗不聽,又去視察放糧情況。
這日傍晚,姚宗來到長澤村,那瘦馬一個趔趄,跪倒在黃土裏,便再也爬不起來了。姚宗隻得掙紮著下馬,靠在一顆枯死的柳樹旁閉眼休息。
正恍惚間,眼前出現了一個白衣女子,手捧青瓷瓦罐。
姚宗聞到了水的氣息,精神一振。再睜眼就見那女子將一碗清淩淩地水捧到他跟前。
他仰頭,飲得涓滴不剩,隻覺得如甘似露。
正要道謝,抬頭卻見白衣女子的臉如雪山上的冰湖,高華冰冷,淡然無波。突然腦子裏靈光一閃,姚宗翻身跪下,重重地向女子磕了個頭,口中道:“菩薩,菩薩,求您救救這裏的百姓吧!”
女子皺眉,開口道:“我不是什麼菩薩,你求錯人了。”聲音清脆圓潤,中和了不少冰冷的氣息。
姚宗不聽,繼續道:“仙姑,姚宗有眼無珠,隻求您能跟老天說說,下場雨吧。”說著又咚咚磕頭。
女子神色中閃過一絲無措,旋即又恢複淡然,伸手將姚宗扶起,道:“我真不是什麼神仙,那些事我管不了的。”
姚宗站起,臉上流露出深深地失望,又不舍得將乞求的眼從女子臉上移開,卻看到那白衣女子眼神躲閃,竟有些小女兒的神色。心下暗暗疑惑起來,想自己可能真的認錯了。可一女子隻身來到這人間地獄,怎麼看都和這裏格格不入,若不是神仙,那就有可能是……可她剛剛又救了自己……
姚宗的心思正在腸子裏拐拐繞繞,那女子已將瓦罐捧起,漆黑的眼睛看著姚宗道:“你將有大劫難,兀自珍重吧。”
姚宗被女子的眼神定在原地,怔怔地看著她向村內走去,一股詭異攀上他的喉頭,久久不散。
可沒多久這事就被姚宗拋在了腦後。旱情越來越重,他沒命地奔跑在各地之間,累得像條狗,隻恨不得自己能真變成牲口,能多幹點活,少費點糧。
然而那女子的話果然應驗了。
永治二十二年六月,姚宗因勞累,死於任上。
棺材被拉回歸德府衙,孟氏伏棺大哭:“君即去,留我母子若何!”原來孟氏已經懷有姚宗的兒子。
欽差將此事上報朝廷,皇帝為嘉獎姚宗,賜諡號忠。
欽差欲接孟氏入京安養,孟氏婉拒,隨其兄嫂回了娘家。
永治二十三年,孟氏生下一子,取名姚璟。
是年,河南道風調雨順。流民大都回歸鄉裏,休養生息。土地漸漸地撫平了裂痕,重新青蔥了起來;百姓也慢慢地遺忘了過去的痛苦,開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