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成大事不拘小節(1 / 1)

成大事的人並不是像普通人那樣,他們必定會在某些領域裏做出一定的成就,並對周圍的環境或者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古人雲:“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成大事的人是不會在意那些生活中的細節的。

成大事的人應該知道怎樣對生活中的一切進行取舍,他們不會被生活中的細節所阻礙,也不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亂了自己的前進的步伐。成大事的人是那些不拘小節的人,正是因為他們不在乎生活中的細節,所以,他們有更多的經曆去思考自己的“大事”。

越王勾踐是真正的不拘小節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不拘小節,所以,他才能夠稱霸。在勾踐攻打吳國失敗之後,他逼不得已,帶著自己的五千多名士兵來到會稽,做了吳王夫差的隨從。在服侍吳王的過程中,勾踐對吳王百依百順,不管吳王讓自己做什麼樣的事情他都會去做,也不會有什麼怨言。

正是因為勾踐對吳王的服從到了唯命是從的地步,所以,吳王很快就相信了勾踐,並最後把他送回會稽山。而勾踐在回到會稽山之後,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報複欲望。他整頓自己的國家,照顧自己的臣民,並最終贏得了百姓的支持,最後,勾踐在百姓的支持下,發兵攻打吳國,並獲得了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心願,洗去了自己的恥辱。

為什麼勾踐可以忍受對方的百般**呢?這是因為他心中有一個遠大的抱負,他的心中裝著整個國家,裝著他自己的一個不滅的信仰——打敗吳國,昭雪國恥。與國恥相比,自己的恥辱又有多少?成大事的人就是靠著這樣的信念才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從這裏可以看出,那些成大事的人他們從來不會在意這些生活中的細節,也不會在這些細節上花費太多的精力,而是專心致誌地去為自己的目標努力。所以,他們最終顧全了大局,並取得了成功。

越王勾踐憑借著自己的毅力和努力,而讓自己最終戰勝了吳王夫差。也許會有人說,勾踐不是一個賢君,也會有人說勾踐無情,其實,在那個時期,尤其是作為一個君王,如果你考慮太多的個人情誼,那麼,你就有可能讓自己的整個國家滅亡。而勾踐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忍受住夫差的侮辱,換取了夫差的信任,並最終為自己的崛起創造了巨大的機會。假如勾踐不能夠容忍夫差的侮辱,那麼,他的越國可能永遠不會有“出頭之日”了。

從古至今,多少成大事的人都不拘小節,他們總是會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到自己的目標上,從不讓那些小事占據自己的精力。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做自己的事業。一個人如果想成功,就應該盡力減少生活中細枝末節的阻礙,這樣成功才會來臨地更快。

曾國藩是清末的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他一生方圓處世,就是秉承著這樣的原則: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所以,曾國法能夠穩穩地坐在自己清朝重臣的位置上。與曾國藩相比,諸葛亮就顯得“細心”許多。在劉備死去以後,諸葛亮事必躬親,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他都要過問。也正是因為他這樣的“細心”,他的精力才會那麼快地被消耗掉。所以,他才得到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傷結局。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