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名言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固然有其狹隘的地方,會使人變得謹小慎微、毫無磊落氣度。但這句話說明了,待人處世中,任何時候都不可無防人之心。
某機關有一位姓王的局長在這方麵就曾有過沉痛的教訓。大概是5年前,他們局分配來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王局長是個非常愛才的人,便對他另眼相看,那大學生也對王局長極盡奉承巴結和討好。時間一長,兩人幾乎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王局長什麼事都給他說,甚至自己和副局長之間的不和也全都給他說。
後來,王局長漸漸感到,自己與副局長的矛盾日益加深。不僅關係越來越僵,甚至還時常當麵出語頂撞,眼看兩人實在無法共事,上級隻好把二人調開完事。
兩個人的矛盾就是因工作產生,日後他們不在同一個部門工作了,矛盾自然就少了許多。日子長了,兩人漸漸消除舊怨,重新搭話,王局長意外地發現副局長當初對他敵意陡增、態度突變,全是因為那個大學生在中間傳話搗的鬼。他不僅把局長批評副局長的話全都一字不漏地告訴了副局長,還附帶說了許多批評王局長的話。
這時,王局長才如夢初醒,大呼上當,很生氣的去找那位大學生。誰知,大學生卻說道:“我既沒有造謠,也沒有誹謗。我是人,總有表達我自己觀點的權力吧?你可以想想,我在你麵前是否說過副局長的壞話,如果沒有,那就不是挑撥離間。”這時,王局長無話可說了。
事過之後,王局長發現自己犯了無防人之心的錯誤。當你在領導崗位上時,別人對你總有幾分敬畏。你說話時,別人常會喏喏應聲,但千萬不能據此認為別人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尤其是不該讓下屬知道的事(比如領導與領導之間的矛盾),即使關係特別好,也決不要向他透露半個字。
如果心中有什麼不快之事,寧可找一個不相幹的朋友去向他說,也不要和下屬吐露。在這方麵存一點防人之心,是怎麼也不算過分的。其實,又何止是當領導的需要有防人之心,任何人都不可失去防人之心。因為,在待人處世中,因為你需要打交道的很可能就是個厚黑高手,毫無疑問,你需要防止被此類人所暗算。即使對方《厚黑學》的修煉不如你高,或者根本就與你不在同一水平上,那麼,也需要多點防人之心。否則,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對方給汙陷了。
三國時期,爭太子的有兩位曹植和曹丕。曹植才華橫溢,人們敬服,曹操也對他另眼相看,內心暗暗打算把王位傳給曹植。當曹植封侯的時候,曹丕在軍中還不過隻混到郎官,比起曹植,太不起眼了。但精通厚黑之道的曹丕卻知道如何去打敗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