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上司對下屬的厚黑之道(1 / 3)

每個人的機會都很多,尤其是上班一族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的上司非常精明強幹時,那麼平時的言談舉止都特別謹慎,生怕被精明的上司抓住自己的疏漏之處。雖然上司精明過人,但整天被一群戴著麵具的下屬圍在身邊團團轉,往往也摸不清東南西北,稀裏糊塗。

從待人處世厚黑之道中可以讓你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裝傻,什麼都不說,什麼也不管,讓手下人最大限度地表演。參加假麵舞會的人為什麼那麼放肆,就是所有參加者都覺得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同樣的道理,如果下屬覺得上司是個什麼都不懂的笨蛋,他就會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暴露出來。此時,原本“愚笨”的上司突然精明起來,在真正摸清手下人真實想法和人品高下的情況下,對手下人員重新組合,進行大調整、大換班,往往效果最好,這種方法也是明智的上司才能做得出來。

韓非子曾說:人君防備臣下,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很多時候表麵上要清靜無為,不明確表示自己的態度,以防被總在窺測君主意向的臣僚和近侍所探知;而到適當的時候,一直暗中在觀察、考察群臣的皇帝,拿出赫赫皇威來,給予群臣有效甚至致命的措施,糾正他們不合君意的舉措,打擊他們可能觸犯王法與君王利益的行為,適當表彰做得好的臣子們。隻有這樣,才能彰顯君王的英明與偉大。臣僚總在膽戰心驚中謹慎做事,夾起尾巴做人,永遠跟著君王的步調,不敢為非作歹,這樣國家就會安定,君主天下江山就會萬世永存。就是一種以聰明的糊塗、壑智的笨蛋和英明的昏庸來欺蒙臣下,考察百官,最後來個大清理、大換班,以達到治理整頓目的的厚黑之道。

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典故,說的就是楚莊王以退為進、以靜製動,表麵上荒淫廢弛,實際上在觀察大臣的忠奸,最終終於知曉臣僚的真實,親君子遠小人,一舉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的例子。

從史書上查看,公元前614年,楚穆公去世,他的兒子侶繼承王位,史稱楚莊王。看到楚國新王初立,晉國便想利用這個機會恢複已經失去了的霸業,並開始四處活動,利用自己尚未完全失去的影響,把幾個早就依附於楚國的小諸侯國都拉到自己的麾下,建立了以晉國為首的聯盟。楚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勢力範圍眼看就有化為烏有的可能。楚國上下一片恐慌,紛紛要求楚莊王采取措施,與晉國一決雌雄。

可是,楚莊王繼位後卻似乎一點也不關心國家大事,自繼位以來,整天就知道尋歡作樂,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裏,竟然沒有發一道有關國家大事的命令,不免令人大失所望。群臣們紛紛上諫大王要節製淫樂,應該以國事為重。楚莊王對這些上諫都是不屑一顧,甚至對繼續上諫的大臣下了一道死命令:“今後如果再有人敢議論國君是非得失者,格殺勿論!”命令下達後,果然上諫的人沒有了,楚莊王繼續全心全意地尋歡作樂。然而,畢竟還有不怕死的忠臣。一天,大夫伍舉要求見國王,說有要事稟告。這時的楚莊王正忙於和寵姬們作樂,哪裏有半點心思聽什麼要事。但是自己畢竟是一國之王啊,不見大臣又不行,隻好下令帶伍舉上來。伍舉走進大殿,隻見楚莊王左手摟著一位從鄭國來的美女,右手把著一位從越國來的美女,正坐在一大片樂器中間,盡情地歡笑。看見伍舉走了進來,楚莊王才收住了笑,滿臉不高興地對伍舉說道:“你有什麼要緊的事趕快說,沒看見我在這兒忙著嗎?”伍舉知道現在發火隻會把事情搞糟,而且還可能真的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便強忍住憤怒,笑著對楚莊王說道:“事兒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隻是臣下聽說大王特別喜歡猜謎語,臣下這裏有一個謎語,許多人都猜不出來,所以今天特地來獻給大王,看大王是否能猜出來。”楚莊王就喜歡猜謎語,特別是一聽說別人都猜不出來,興趣馬上來了,連忙對伍舉說:“快講給我聽。”伍舉看到楚莊王已經進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沒有什麼危險了,便一字一頓地慢慢說道:“山上有隻鳥,三年不飛翔,三年不嗚叫。請問大王這是隻什麼鳥?”楚莊王明白,這是在說自己呢。可這是自己同意他說的,又不好問罪,便隻好故意作出一副失望的神情說道:“我還以為是什麼妙謎呢,原來就是這麼一個呀,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嘛。伍大人可以回去了,我明白你是什麼意思。”伍舉滿以為楚莊王既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圖,肯定會有所收斂的。沒料到,此後的幾個月,楚莊王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所作所為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夫蘇從實在看不下去了,再也不順什麼禁令,趁上朝的機會,在大殿之上慷慨陳詞,希望楚莊王能夠以國事為重,遠離身邊那些隻知逢迎拍馬的人們,徹底治理國家,使楚國能夠稱霸中原。楚莊王似乎十分地疑惑不解,兩眼直盯著蘇從,任憑他往下說。等蘇從把話說完了,楚莊王才慢悠悠地說出了一句任何人聽了都會感到心有餘悸的話:“難道你沒有聽到我的命令嗎?”蘇從鎮靜地回答說:“臣下是大王的臣下,對大王的命令豈能不知!”楚莊王又問:“既然你知道不準上諫的命令,卻還在上諫。難道你不怕死嗎?”蘇從回答道:“如果我的死能夠使大王成為賢明之王的話,臣心甘情願地去死!”眾大臣看到蘇從竟敢和國王辯理,都以為這個蘇從肯定被殺無疑了。大家不由地都捏了一把汗,隻等著楚莊王說出那句話了。

實際上,所有大臣沒有一個人了解,楚莊王表麵上尋歡作樂,卻是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忠臣、良臣和智臣。因而,楚莊王不僅一點火也沒有發,反而哈哈大笑起來。大臣們都被搞糊塗了,隻聽著楚莊王一個人笑,誰也不敢說一句話。

楚莊王盡情地笑夠了,才滿麵春風地對蘇從說:“我整整等了三年,終於盼到了像你這樣的忠臣。你們是楚國振興的真正希望之所在!”隨後,楚莊王下令,殺掉了三年來圍在自己身邊的那些隻知拍馬奉承的官員,並下令整頓治安,殺掉了數百名為非作歹的慣犯,提拔了數百名在這期間敢於上諫、治國有方的官員。並任用伍舉和蘇從全麵負責國家政務,全力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楚國迅速地發展起來,終於打敗了晉國,成了中原的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在摸清下屬真實的想法的時候,也要對下屬有寬容的態度。

人生在世,即便是身處高位之人,也不可能件件事都那麼稱心如意,誰也不敢保證沒有人會在做事說話的時候冒犯你。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心中就氣憤不已,有些修養好的人沉默不語,但明顯表示出不快的神色,而毫無修養的人則要破口大罵了。按照李宗吾的說法,氣量如此小的人,連厚黑殿堂的門邊都不沾,怎麼可能成為待人處世厚黑高手呢?

如果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如此行事的話,那不是每天都要氣個半死?須知別人在做事、講話的時候,冒犯你,搶白你,大多是心直口快的人或是親朋好友,他們絕對不是故意要讓你處於難堪的境地,而是想讓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對這樣違逆你心意的人或事,應該首先冷靜下來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為是對自己有利無利,而不是馬上發起火來。不論對方有意還是無心,都是用一副厚臉,掩蓋自己內心的不快。因為,隻有寬容下屬的“無禮”,他們才會更好地為你效力。

別人不小心做錯了事而違背了你的心思,或是打亂了你的計劃,對方根本就是無心為之,如果你不善加處理,不能忍受別人無心的過錯,大光其火,隻能是加劇對方的驚懼,事越辦越糟。要不然就是對方由此記恨在心,成為以後衝突的隱患。

別人衝撞了你,你心中固然不快,那麼你幹擾了別人,或是衝撞了別人,人家心中也同樣會產生不快之感,所以在待人處世中一定要謹慎小心,注意觀察別人的言行。當然這也不是因為怕逆了別人的心,違了他人的意,就察顏觀色,這隻能是讓別人更看不起你的為人。應該是大度為懷,在寬容別人的同時也獲得別人的理解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工作。

在宋太宗時期,有一天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榮在北陪園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榮在皇帝麵前爭論起守邊的功勞來,二人越吵越氣憤,把太宗晾在一邊,理也不理,完全失去了為臣應有的禮節。侍臣實在看不下去,就奏請太宗將兩個人抓起來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沒有同意,而是讓人把他們兩人送回了家。第二天,二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為,不禁害怕,一起趕到金鑾殿向皇上請罪。太宗卻不以為然,對昨天兩人的行為不作追究,而是說:“朕也喝醉了,記不得這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