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檻囚鮑叔薦仲戰長勺曹劌敗齊隰朋到了魯國,見到了魯侯。魯侯看了鮑叔牙的信後,馬上叫來施伯商量對策。魯侯說:“過去我沒聽您的話,以致兵敗如山倒。現在涉及到是殺子糾還是留子糾的問題,您看哪一方利多呢?”施伯說:“小白剛剛登位,就善於用人,使我們在乾時大敗。從這一點看,子糾絕對比不上小白。何況現在大軍壓境,不如殺了子糾,也好講和。”這個時候,公子糾、管夷吾、召忽都在生竇,魯莊公派公子偃帶兵前去襲擊他們,殺了公子糾,把召忽和管仲抓回魯國城內。當要把他們裝入囚車時,召忽突然仰天大哭起來,並且哭訴著:“作為兒子為孝而死,作為臣子為忠而死,必須分清啊!我將同子糾一同到陰間去,也絕不能受這囚禁之辱。”然後用頭撞向大殿的柱子而死

管夷吾則說:“自古以來,為了君主有死臣也有生臣。我要活著進齊國,去為子糾申冤。”說完跳進囚車中去。施伯私下裏對魯莊公說:“我看這個管子的表情,好像會有人救他,肯定不會死。這人是位天下奇才,如果大難不死,必然對齊國大有用處,使齊稱霸天下。魯國從此也必然要受到威脅。依我看,您不如向齊請求一下,讓他活下來。管子不死,肯定要感謝我們的恩德,而這對我國是很有用的,齊國也不會多考慮的。”莊公說:“齊國君主所仇恨的人,我們卻要讓他活著留下來,我看現在殺了子糾也未必能保全他,因為齊國國君的這口氣還沒全出啊!”施伯又說:“您如果認為此人不可利用,倒不如把他殺掉,把屍體交給齊。”莊公回答:“對,這樣做最好。”這個時候,公孫隰朋聽說了要殺管夷吾的決定,馬上跑到魯國的朝庭來見莊公,他對莊公說:“夷吾射我國君帶鉤的事,我們國君恨之入骨,想要親手殺他以解心頭之恨。你們如果送去個屍首,還不如不殺好。”莊公相信了他的話,便繼續用囚車囚著管夷吾,連同已經用匣子裝上封好的子糾和召忽的頭顱一起交給了隰朋。隰朋向魯侯道謝後便回去了

在路上,被囚在車中的管夷吾已經知道了鮑叔牙的計謀,可是又擔心道:“施伯是個很狡猾的家夥。雖然說我被他們放了,可是一旦反悔,派人追來,我的小命算交代了。”借助此景此情,心生一計,編詞一首,詞名為《黃鵠》

他在囚車上教押車的人學唱。詞是這樣寫的:黃鵠黃鵠,戢其翼,縶其足,不飛不鳴兮籠中伏。高天何跼兮,厚地何蹐!丁陽九兮逢百六。引頸長呼兮,繼之以哭!黃鵠黃鵠,天生汝翼兮能飛,天生汝足兮能逐,遭此網羅兮誰與贖?一朝破樊而出兮,吾不知其升衢而漸陸,嗟彼弋人兮,徒旁觀而躑躅!押解人學會這首詞後,邊走邊唱,倒是樂而忘倦。車馬奔馳,沒出一兩天便出了魯國邊境。這時魯莊公果然後悔,馬上派公子偃去追趕,沒有追上隻好回去了。夷吾仰望天空,長長地籲出一口氣,說道:“今天是我的再生之日啊!”一行車馬來到堂阜時,鮑叔牙已經等候在那裏。見到夷吾後,真是如獲至寶,馬上迎車馬進公館,說道:“管仲,幸虧你沒有出事啊!”立即命令砍破囚車,放出管仲。夷吾說:“如果不是按您的旨意辦,是絕對脫不了身的。”鮑叔牙說:“既然沒有受傷,我們馬上動身回去,向君主推薦你。”夷吾說道:“我與召忽一同輔佐子糾,現在既沒有讓他登位,我又沒有為他而去捐軀。作為一個臣子,本身已失大節,何況現在要我反而去為仇人服務?召忽在天之靈要是知道的話,一定會在九泉之下恥笑我!”鮑叔牙說:“‘凡是要成大事業的人,決不能顧忌小的恥辱;要立大功的人,決不能拘於小節。’你有治理天下的才能,隻是沒有遇到好的時機。齊國現在的君主有遠大的抱負,如果你能輔佐他,治理好齊國,稱霸各國是不成問題的。那時定會功蓋天下,在諸侯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相比之下,誰還為個人的所謂氣節而死,還再去做沒有益處的事呢?”夷吾聽後便不再言語了。於是給他鬆了綁,讓他先留在堂阜。鮑叔牙便回到臨淄去見齊桓公。要先吊唁而後祝賀。桓公問:“吊唁什麼呢?”鮑叔牙說:“子糾啊,君主的兄長。君主能為國家的利益而大義滅親,這是不得已之事,身為下官怎敢不吊唁呢?”桓公又問:“盡管如此,您又向我祝賀什麼呢?”鮑叔牙又回答:“管子是位天下奇才,召忽是決不能與他相比的。下官已經把他活著弄到手了。君主得了一個德才兼備的丞相,我怎敢不祝賀呢?”桓公卻說:“夷吾曾向我射了一箭,打算致我於死地,現在此箭還在。我一想起此事,就恨不得吃他的肉,扒他的皮,怎麼能再重用他呢?”鮑叔牙說:“為哪個君主當臣子,就要為哪個君主服務。射您的時候,他隻認子糾而不認您。現在您要是啟用了他,他會為您去射天下,豈隻是一人之鉤哉?”桓公說:“我先聽您的,赦免了他吧。”鮑叔牙於是去堂阜把管仲接到自己家中,每日談天說地

再說齊桓公對幫他登位的高傒等人,均加官進級,給更多的田產土地

打算讓鮑叔牙作上卿,主持國家政務,鮑叔牙說:“您給我加官進職,沒有忘記我,這是您的恩賜啊!至於治理國家,卻不是我的能力所能達到的。”桓公說:“我很了解您,您別推辭了。”鮑叔牙回答說:“您所了解我的地方,隻是我盡了下官的能力,小心侍候、遵循禮節和法律而已。這些是下官的應盡職責,可我確實不是個能治理國家的人啊。要想成為治理國家的人,必須是個國內能安頓好百姓,對外能攏絡住周圍國家,為王室的穩固建立功勳,他的恩惠能遍及所有諸侯,從而使國家能像泰山一樣安穩,君主能享受無盡的快樂和幸福,功垂千古,萬世流芳的人物。對於擔任這個要職的人,隻有天下奇才方可,我怎麼能勝任呢?”桓公聽了這番話,不覺心動,推心置腹地問道:“依您的話來看,現在有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呢?”鮑叔牙說:“您如果不想找這種人便罷,要想找他,管夷吾便是這種人。我有五個方麵不如他:對待百姓寬宏大量,為百姓謀求幸福方麵,我不行;治理國家,時刻不忘手中的權力方麵,我不行;與老百姓講求信義並以誠相待方麵,我不行;製定一些可使周圍國家都尊敬而又切實可行的各種禮節方麵,我不行;身在軍營,手執鼓槌使百姓為您勇猛衝殺決不後退方麵,我也不行。”桓公聽罷說道:“既然如此,您把他找來,我就請教請教他。”鮑叔牙回答:“我聽說:‘賤不能臨貴,貧不能役富,疏不能製親。’您要是想重用夷吾,必須讓他作丞相,讓他有豐厚的收入,並且以對待父輩兄長的隆重禮節迎接他,這樣他才可真心為您服務。作為丞相,是僅次於君主的第二把交椅。丞相召見任何人都是輕而易舉的事。丞相輕視看不起的人,君主也必然如此。現在我們對待非常之人,必須使用非常之禮,望您能占卜好日子到郊外去隆重地迎接他。周圍各國聽說您如此尊重有才的人士卻又不計較個人的私仇,誰還不考慮考慮將如何為您效力呢?”桓公說:“我就按您的話去辦。”於是命令太卜選擇好良辰吉日,安排好到郊外去迎接管仲。鮑叔牙回去後就把管夷吾又送回到郊外的公館去住。到了那一天,管仲三次洗澡三次祭祀,穿袍戴冠,手握晉見君主時應該拿的笏板,儼然是一副上大夫的派頭。桓公這時親自帶著迎接他的人馬到了郊外,並與他一起乘車回到朝中。百姓們爭相觀看,熱鬧非凡。人們對桓公親自來接,而且所迎接的人又是險些讓自己喪命的仇人這一舉動,個個都驚訝不已。史官對此事作詩寫道:爭賀君侯得相臣,誰知即是檻中人,隻因此日捐私忿,四海欣然號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