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大戰龍門山穆姬登台要大赦話說管仲在病中,一再囑咐桓公要當心易牙、豎人貂、開方三人,並舉薦由公孫隰朋繼掌相位。有人聞聽此事將它告訴了易牙,易牙於是來到鮑叔牙家,對鮑叔牙說道:“仲父能當上齊國相國,是您一手推薦的,今日主公到仲父那裏探病,仲父卻說您不能執掌相位,反而推薦了隰朋,我實在為您抱不平。”鮑叔牙大笑道:“這正是我要舉薦管仲的原由,管仲忠於國事,不徇私情。至於我鮑叔牙,若作為司寇,捕捉強盜毛賊,驅逐奸佞小人,則綽綽有餘,但如果讓我拜相掌國,到那時你們這夥人還能在齊國安身嗎?”易牙滿臉羞愧離去。隔了一日,桓公再次去探望管仲,管仲已經不能說話,隰朋、鮑叔牙在一旁紛紛落淚。當晚,管仲去世,桓公痛聲大哭道:“老天奪走仲父,是要折斷我的臂膀啊!”桓公命上卿高虎代己主持管仲喪葬,又下令讓管仲之子繼承其父封地,使管家後代子孫世為齊國大夫。易牙找到大夫伯氏說道:“過去主公將你在駢邑的封地奪去三百,賞賜給仲父,現在仲父已死,你何不向主公申請將它要回?我願從中相助。”伯氏痛哭流涕,說道:“我對國家無功,才被主公將封地削減,如今仲父雖死,他的功勞卻還在,我又有何臉麵向主公要回封地呢?”易牙歎道:“管仲雖然已死,卻還能讓伯氏如此心服,我們這夥人可真是地道的小人啊!”桓公依照管仲的遺言,讓公孫隰朋拜相掌政,但不到一個月,公孫隰朋也得病去世。桓公感歎說:“仲父真是聖人,他怎麼就能料到隰朋不能長久輔佐我呢?”於是便命鮑叔牙接替隰朋相位,鮑叔牙全力推辭,桓公說道:“現在滿朝官員沒一個比你更賢能,你想把相位讓給誰呢?”鮑叔牙答道:“臣過分嫉惡如仇,難以容人,這一切主公都十分清楚。主公如一定要用臣為相,請主公將易牙、豎人貂、開方逐去,隻有這樣臣才敢領命。”桓公說:“仲父早已料到你會這樣,我現在也隻好聽你的了。”於是當日就將易牙等三人罷職逐出,不許他們再入朝拜見,鮑叔牙這才領命拜相。不久就有淮河一帶的夷人入侵杞國,杞國人向齊國請兵求援,桓公會合宋、魯、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親自前去救援,將夷人擊退,並幫杞國將國都遷到緣陵。因桓公起用鮑叔牙,不改變管仲的原來政策,所以各國諸侯仍然聽從他的號令

卻說自晉惠公繼位以後,晉國連年受到災害,到了第五年,災情更加嚴重,國庫空虛,民間更是顆粒不留,惠公想從別國求糧救急,想到周圍國家隻有秦國路途較近,又有世代婚姻之好,便打算向秦國求糧,隻是自己從前曾毀約負秦,今日實在不好開口。郤芮於是奏道:“我們並沒有毀約,而隻是暫緩割讓的日期罷了。去向秦國求糧,他們若不肯給我國,那是他們先與我們斷絕交誼,這樣一來,我們毀去割地之約也就名正言順了。”惠公道:“大夫此話有理。”於是便派慶鄭帶著禮物去向秦國求糧。穆公召集群臣商議此事道:“晉國原來答應割讓五城給我國,後來卻背約不給,如今他們因饑荒來向我們求援,這糧食到底該不該發送給他們?”蹇叔、百裏奚同聲答道:“天災人禍,哪個國家都無法完全避免,救災安民,順應天理,順天行事,必會受到上天的保佑。”穆公說道:“我們施舍給晉國的恩惠已經夠多了!公孫枝支持蹇叔、百裏奚,說道:“施舍恩惠多,而又能得到報答,對秦國又有什麼損害?即使得不到報答,責任在他們一邊,他們背約負義,必會遭到百姓唾棄,到那時我們再興兵攻打,怎能不百戰百勝?”豹一心要為父親報仇,上前說道:“晉國國君暴虐無道,所以上天才降災懲罰。現在我們可乘晉國饑荒內亂之機,一舉出兵將它攻滅,這是天賜良機。”繇餘反對道:“‘仁者不乘他人之危獲取利益,智者不憑僥幸之機取得成功。’依臣之見還是答應晉國為好。”穆公聽完了群臣的議論,決心已定,說道:“忘恩負義的是晉國國君,忍饑挨餓的是晉國百姓。我不能因憎恨其君,就忍心見晉國百姓遭受饑荒。”當即下令從糧倉中提取糧米數萬擔,經渭水轉道黃河、汾水,運往晉國各地以幫助賑災,穆公稱這次水路運糧行動為“泛舟之役”。晉國百姓見秦國肯發糧救災,無不感恩戴德,痛哭流涕。史官有詩讚道:晉君無道致天災,雍絳紛紛送粟來

誰肯將恩施怨者?穆公德量果奇哉!第二年秦國遇上荒年,晉國反而獲得糧食豐收。穆公對蹇叔、百裏奚說:“我今日又想到兩位先生所說的話,豐年、災年實難預料,如果我去年拒絕向晉國發糧,今年也難以開口向晉國求糧。”豹一旁道:“晉國國君貪婪成性,毫無信義,我們就是去求他,他也不會發糧給秦國。”穆公不信,於是便派冷至攜帶重禮去向晉國求糧。晉惠公本打算發送黃河以西的糧食給秦國,幫助秦國賑災,卻被郤芮阻止,郤芮說:“主公給秦國糧食,也將給秦國土地城池嗎?”惠公道:“我隻給他們糧食,為什麼要給土地城池呢?”郤芮問道:“主公為什麼要送糧食給秦國呢?”惠公答道:“報答他們去年救援晉國的‘泛舟之役’呀。”郤芮說道:“主公若把泛舟送糧看作是秦國的功勞,那麼他們當年扶助主公繼位的功勞更大,主公將大功放在一邊,卻去報答人家的小功,這是什麼道理?”慶鄭一邊奏道:“臣去年奉命去向秦國求糧,秦君一口答應,很是慷慨,現在我們如拒絕不發糧救援,恐怕會招致秦國人怨恨。”呂飴甥說:“秦國給晉國糧食,並不是為晉國好,而是為了替自己索取土地城池。不給秦國糧食,秦國人會怨恨我們,給糧食不給土地城池,秦國人也會怨恨我們,反正都會落個怨恨,我們又何必給它糧食呢?”慶鄭大聲說道:“幸災樂禍是不仁,以怨報德是不義,如此不仁不義,怎能安邦定國?”韓簡支持慶鄭說:“慶鄭的話很有道理,假如去年秦國不肯發糧救我,主公你又會怎樣想?”國舅虢射說道:“去年老天將晉國的糧食拿去,使秦國大獲豐收,秦國不知道好好保存卻借給了我們,這是他們的愚蠢。今年老天奪秦國之食送給晉國,我們怎能違逆天理再將它送還秦國,依臣之見,我們不如和梁國聯兵,乘秦國饑荒將它攻滅,這才是上上之策。”晉惠公聽從了虢射建議,將秦使冷至召來推辭說:“敝國連年遭受災荒,百姓流離失所,今年雖獲得豐收,也僅夠敝國自用,實在沒有能力救援貴國。”冷至說道:“我家國君顧念秦晉有婚姻之好,不向晉國要地要城,慷慨相救,隻說要‘同甘共苦’,今年我國有難,貴國卻不肯發糧救助,臣實在無法向我國國君交代。”呂飴甥、郤芮大聲喝道:“你以前與鄭父串通勾結,妄圖用重禮將我們騙去殺害,幸虧老天識破你們的奸謀。才使我倆未入你們的圈套,你今番還敢在這裏賣弄口舌嗎?你回去告訴你們國君,要想得到晉國的糧食,除非你們派兵來取!”冷至滿懷怨憤返回秦國。慶鄭走出朝堂後對太卜郭偃說道:“主公背義負恩,激怒鄰國,看來晉國就要大禍臨頭了。”郭偃點頭歎道:“今年秋天,沙鹿山無故發生崩塌,樹木全部倒伏折斷,這可是亡國之象啊!”說完又歎息不已。史官有詩諷刺惠公道:泛舟遠道賑饑窮,偏遇秦饑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