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授詞卻敵晉文公伐衛破曹卻說晉文公平定了溫、原、陽樊、攢茅四邑,領地直達太行山的南麵,稱之為南陽。這是周襄王十七年冬天發生的事情。當時齊孝公也有稱霸諸侯的企圖,但無虧之死,得罪了魯僖公;鹿上拒絕簽約,使宋襄公懷恨在心;不參加盂地的大會,背叛了楚成王,眾諸侯都與齊國離心,再也不來朝見
孝公心中憤憤不平,想派兵征伐中原諸國,振興先主的霸業。他召集群臣說:“先君桓公在世的時候,沒有一年不征伐,沒有一天停止戰鬥。現在我安坐朝堂,就像住在蝸牛殼中一樣,不了解外麵的事情,我感到很慚愧!當年魯侯想方設法幫助無虧,與我為難,大仇還沒報。現在魯國北與衛國勾結,南與楚國交好,如果聯合起來征伐齊國,我們怎能抵擋呢?聽說魯國今年鬧饑荒,我想乘此機會征伐魯國,阻止他們的陰謀。大家認為怎麼樣?”上卿高虎回答:“魯國朋友眾多,征伐不一定能成功。”孝公說:“雖然不能成功,姑且試一試,也可以發現諸侯相互之間的矛盾。”便親自帶領二百輛戰車,企圖侵略魯國北方邊境。魯國守將聽到齊軍進攻的消息,先往京城告急。魯國正趕上災荒之年,百姓不能承擔軍隊的開銷,大夫臧孫辰對魯僖公說:“齊軍心懷忿恨而來,不能與他們爭戰,應該用言辭向他們謝罪。”僖公問:“現在誰最善長辭令?”臧孫辰回答:“我推薦一個人,他是前朝司空無駭的兒子,姓展名獲,字子禽,官職為士師,封地在柳下。這個人外柔中剛,知書達理,因為為官執法不合於時俗,因此棄官不做,隱居家中。如果能派他做使臣,一定能夠完成君王的使命,並不被齊國輕視。”僖公說:“我也常聽人們說到他,現在他在哪裏?”臧孫辰回答:“仍在柳下。”僖公派人去叫他,展獲以有病推辭。臧孫辰又說:“展獲有個堂兄弟叫喜,雖然是個小官,但也頗有口才。如果派他到展獲家中,請展獲指教,一定會有收獲。”僖公同意了。展喜來到柳下,見了展獲,傳達了魯公的使命。展獲說:“齊國征伐我們,是想繼承桓公的霸業。圖霸不如尊王,如果用先王的話責備齊國,還怕沒有什麼說的嗎?”展喜聽了以後,向魯僖公回報說:“我知道怎樣退齊軍了。”僖公已預備好犒勞齊國軍隊的禮物,無非是一些牲畜、美酒、糧食、布匹之類,裝了好幾車,交給展喜。展喜來到北疆,齊軍還沒有入境,便迎上前去。在汝南那個地方,與齊軍先鋒崔夭帶領的部隊相遇。展喜先把禮物送給崔夭。崔夭帶他來到齊軍,拜見齊侯,展喜獻上犒賞大軍的禮物,說:“我們國君聽說您親自前來,屈尊光臨我們小小的國家,特派我來獻上犒勞齊軍的禮物。”齊孝公問:“魯國人聽說齊軍到來,都害怕了吧?”展喜回答:“小人或者有心驚膽顫的,但我不知道。至於說君子,則絲毫不怕。”孝公又問:“你們國家現在文沒有施伯那樣的智士,武沒有曹劌那樣的勇士,而且正值饑荒之年,四野連青草都沒有,你們憑什麼不害怕?”展喜回答:“我們沒有別的依仗,所依仗的隻是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先王把太公封在齊國,把我們先君伯禽封在魯國,命周公與太公歃血為盟,起誓:‘世世代代,共同輔助王室,互不傷害!’這話記載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因此齊桓公九合諸侯,先與魯莊公在柯地定盟,這是遵循先王的遺命。您繼齊君之位九年,魯國君臣都引領望齊說:‘希望能整治先伯主的大業,與諸侯和好!’如果拋棄成王的命令,違背太公的誓言,失去桓公的霸業,視友好的國家為仇敵,想必您一定不會這樣做。因此我們並不害怕。”孝公說:“您回去對魯侯說,我願意與諸侯友好,不再用兵了。”當天就下令班師回國。陶淵明有詩一首,譏諷臧孫辰明知柳下惠的賢才,卻不能推薦他到朝中做官。這首詩這樣寫道:北望烽煙魯勢危,片言退敵奏功奇
臧孫不肯開賢路,柳下仍淹展士師
展喜回到魯國,向僖公複命。臧孫辰說:“齊軍雖然退走了,但對魯國仍存輕視之意。我請求和仲遂一起去楚國,借楚軍討伐齊國,使齊侯不敢不正眼看魯國,這是長久平安之計。”僖公認為他說得對,便派公子遂為正使,臧孫辰為副使,到楚國試探
臧孫辰以前與楚將成得臣友好,讓成得臣先向楚王說情,然後見楚王說:“齊國背棄鹿上的盟約,宋國與楚國在泓水交戰,二個國家都是楚國的仇敵
大王如果對這兩個國家興師問罪,我們君王願意竭盡全力,做您的馬前卒
楚成王聽後十分高興。立即拜成得臣為大將,申公叔侯為副將,率兵征討齊國。攻占了陽穀,把這裏封給了齊桓公的兒子雍,使雍巫幫助他。又留下一千名士兵,隨從申公叔侯在此戍守,用以聲援魯國。成得臣高唱凱歌還朝
這時令尹子文年紀已老,請求把職位讓給得臣。楚王說:“我對宋國的怒恨,遠遠超過齊國。子玉已經替我向齊國報仇了,你為我征討宋國,為鄭國報仇
等到凱旋歸來的時候,聽任你決定,你看這樣行不行?”子文說:“我的才能遠不及子玉,請讓他代替我,一定不會耽誤君王的大事。”楚王又說:“宋國才與晉國和好,楚國如果征討宋國,晉國一定會救援。那時既要抵擋晉軍,又要對付宋軍,非你不可,你盡力為我去一趟。”便命令子文在暌地整頓軍隊,檢閱車馬,申明軍法。子文一心想顯示子玉的才能,當天草草了事,早晨剛過就收場了,沒有懲罰一個人。楚王問:“你檢閱軍隊卻不懲處一個士兵,怎麼能樹立軍威呢?”子文回答:“我的才力,就好像強弩之末了。如果一定要樹立軍威,非子玉不可。”楚王又令得臣在地整頓軍隊。得臣檢閱精細,軍法嚴厲,有違犯的決不赦免,整整檢閱一天,方才結束。共鞭打七人之背,割掉三人的耳朵,真令鍾鼓添聲,旌旗變色。楚王高興地說:“子玉果然是大將之才!”子文再次請求讓位,楚王答應了。命得臣為令尹,掌管中軍元帥之職。群臣都來到子文的住宅,恭賀他舉薦人才得當。子文設宴酒款待。這時文武百官都到了,隻有大夫呂臣有小病而沒來。正在暢飲之時,守門人進來說:“門外有一個小孩求見。”子文讓叫他進來。那個小孩舉起雙手,向子文鞠躬後,竟到末席坐下,飲酒吃肉,傍若無人。有人認識這個小孩,是呂臣的兒子,名叫賈,年齡隻有十三歲。子文很吃驚,問道:“我為國家保舉一員大將,朝廷老臣沒有不慶賀的,你一個小孩單單不祝賀,是什麼原因?”賈回答:“眾位以為可以慶賀,我卻認為令人憂慮!”子文大怒:“你說令人憂慮,有什麼理由?”賈回答:“我看子玉的為人,做事勇敢,但缺少決策的才能。隻能進不能退,可以讓他當副手,但不能讓他獨擋一麵。如果把軍政大事都委任給他,一定要壞事。諺語說:‘太剛則折’,這就是說子玉呀!您推舉一人卻使國家受損失,又有什麼值得慶賀呢?如果他不像我說的那樣,到時慶賀也不晚。”左右的人都說:“這小孩口吐狂言,不必聽他說什麼。”賈大笑著走了,眾大臣也相繼離開
第二天,楚王命得臣為大將,親自統率大軍,會同陳、蔡、鄭、許四國諸侯,一起征伐宋國,包圍了緡邑。宋成公派司馬公孫固到晉國告急。晉文公召集群臣商量辦法。先軫說:“當今之世,隻有楚國最強大蠻橫,卻又對主君有恩。現在楚國在齊國陽穀駐軍,又征伐宋國,在中原滋事生非,這是上天給予我們晉國救助災難、扶恤禍患的名聲。樹立威望,奠定霸業基礎,就在此一舉!”文公問:“我要解救齊、宋兩國的危難,怎麼辦才行呢?”狐偃獻計說:“楚國剛剛得到曹國,並剛與衛國聯姻,這二個國家都是主公的仇敵。如果派軍隊去進攻曹、衛兩國,楚國一定會調部隊來救援,那麼宋、齊兩國自然就沒事了。”文公稱讚說:“好!”便把這個計策告訴公孫固,讓他回報宋公,要堅守城池。公孫固領命後走了。文公又為兵少而擔心。趙衰說:“古時候大國有三軍,次一些的國家有二軍,再次的小國有一軍。我們晉國在曲沃大會時,隻有一軍,獻公時才設二軍,滅掉了霍、魏、虞、虢等小國,開拓了千裏的疆土。現在的晉國,已不是次等國家,應該設立三軍。”文公問:“設立三軍,就可以出師了嗎?”趙衰回答:“不可以。百姓還不知禮,雖然聚在一起,人心仍易散。主君可以大力向百姓宣傳禮法,使他們知道尊卑長幼的次序,為親長而死的決心,然後才能用兵。”文公又問:“設立三軍,必須推選元帥,誰能擔當這一重任?”趙衰回答:“凡是為將的人,有勇氣的不如有智謀,有智謀的不如有學問。主君如果要找有智有勇的將領,不怕沒人。如果要找一個有學問的,據我所見到的,隻有郤縠一人而已。郤縠已經五十多了,仍然好學不倦,精通《禮》、《樂》,熟悉《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