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鑒》即將付印,最後說點什麼呢?執筆思索,多少有些猶豫。
2008年夏稍有閑暇,意欲將自己拙作《清水河集》再作充實,以期盡早麵世。但手握書稿,頓感單薄而量小,思之再三,填補何物才能充其量?最後突發奇想,確定試寫“小說”。又自我激勵“看小說,不如寫小說”。於是邊構思,邊寫作。當然,社會工作和家務活還得兼顧。挨到秋季,總算寫到二十二回,已經覺得力不從心、山窮水盡了。恰在這時又應邀到一家民營企業上班,不得不將寫作之事暫擱一邊。初冬在一位老領導的鼓勵下,又續寫書稿,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後總算完成了二十八回,草率出版,應“二十八宿”之數吧!……應廣大讀者之要求,2011年3月至10月,我又續寫了二十二回,湊成了現在這樣五十回的版本,僅供讀者參考和正之。
在這個紛繁擾攘、資訊泛濫的時代,影視、網絡等新型電子媒體掀起信息狂潮,它慷慨地給予人們更便捷、更廣闊的閱讀方式、視覺和寫作空間,但這些並沒有更多地惠顧於我。我的作品內容局限性很大,這與自己囿於狹窄的環境和讀書甚少有關,“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才能寫好書。
“揮筆應書民心願,凝神當思國前程”。本人力求能做到這一點,但才疏學淺而不能遂願,隻能以退休幹部任顧的所見所聞及經曆,敘述了肖瓊、安總編、喬玉、榮立範、潘世雄等創業者的形象和曆程……而且還涉及其他許多人物,書中所有人物的性格特征、綜合能力、道德情操,都是作者汲取社會各階層人物某一個側麵或片段的素材塑造的……這裏麵有“我”、有“你”,也有“他(她)”。小說終歸是小說,很多情節純屬虛構,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創業鑒》初稿完成後,得到了固原市文聯、固原日報社、原州區科協、原州區文聯等單位領導和同誌們的支持和鼓勵。固原市著名書法家劉正德、平民文學作家劉平、史學家徐興亞、林學作家賈仁安、同學陳運璋、堂弟劉誌有、學生李建博等通讀了書稿,並提出了極其寶貴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這讓我十分感激,這裏一並致謝了。與此同時,感謝謝波先生及所有為編輯出版本書盡心盡力、辛勤勞作的朋友們。
劉自仁
2012年12月31日於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