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常用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骨科檢查包括物理檢查和輔助檢查兩部分。常用的輔助檢查有各種化驗、X線攝片、透視、造影、病理檢驗、肌電圖、關節鏡、超聲波、同位素掃描等。但最基本的是物理檢查。
2.物理檢查包括哪些內容?
骨科的物理檢查包括兩個方麵,即全身檢查和骨、關節局部檢查。全身檢查同內科物理檢查法。骨、關節的局部檢查包括以下9個方麵。
望診:
觀察病人的神誌、體位、全身及局部的發育、營養,有無病理性姿態,主動功能如何,各關節有無僵直,足弓有無異常,四肢有無短縮、各部位是否有畸形、腫脹、腫物、肌肉萎縮,皮膚的顏色如何,有無疤痕、竇道、叢毛、色素沉著及皮下靜脈曲張。
觸診:
了解皮膚的張力、彈性,有無異常搏動、震顫及波動感。發現症痕時必須了解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明確竇道的深淺、大小,分泌物的性質和量。能否觸及到腫物,局部皮膚溫度有無升高、降低。壓痛點的位置、深淺、性質及程度。有無骨磨擦音,異常活動,彈性固定感。肌肉是否痙攣,骨突是否正常存在,關節有無空虛感等。
叩診:
首先,檢查局部軟組織及骨突部有無叩痛,如有叩痛時要進一步了解其性質、深淺、程度和放射方向、範圍。其次,檢查縱軸叩擊痛是否存在。
聽診:
骨傳導音是否減弱,有無血管雜音及關節內、外的異常音響。
運動檢查:
包括關節的主、被動運動和肌肉的運動。
特殊試驗:測量骨和關節的測量包括:①長度測量;②周徑測量;③軸線測量;④關節活動範圍及畸形角度的測量;⑤腫物及損傷麵積測量;⑥特殊測量。神經係統檢查;
(1)感覺係統,①淺感覺:包括冷、熱、痛、觸覺;②深感覺:振動覺、位置覺;③皮層感覺:實體覺、兩點辨別覺。
(2)運動係統,①形態:肌肉有無萎縮、肥大。是杏存在垂腕、平手、爪形手、鏟狀手及足下垂等。②不自主運動,如手足徐動、震顫、陣攣、抽搐等。③肌張力:是否升高或降低。④肌力:按0~5級計算法測定肌力級別。⑤共濟失調,常用的有指鼻試驗、跟膝輕試驗、昂白試驗等。
(3)反射係統,①淺反射,包括角膜反射、咽反射、腹壁反射、肛門反射、提睪反射等。②深反射:肱二頭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③病理反射:巴彬斯基氏征、歐本海姆氏征、羅索裏摩氏征等。
(4)植物神經係統:①營養情況:皮膚色澤,有無萎縮、粗糙和指甲的變化;②血管情況:皮膚顏色,溫度及皮膚劃紋反應;③排汗機能:多汗、少汗或無汗:④括約肌機能,有無大小便節製障礙。血管檢查,包括肢體末端的皮膚顏色,肢體腫脹情況,溫度,脈搏,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及血壓等。
3.物理檢查應注意什麼?
在進行檢查時必須結合正常人體解剖知識,即無論檢查什麼部位,必須與正常解剖和運動情況對比觀察。檢查患肢應與健肢對比,才能做到全麵、細致而又正確。
檢查時需要高度仔細和謹慎,如腰或骶髂關節結核合並坐骨神經痛,可因遺漏腹部檢查而誤診為腰推間盤突出症,創傷骨折貨簡單的檢查可遺漏其合並的肌肉、血管和神經損傷或合並的其它部位骨折。因錯誤或遺漏診斷使治療延誤,影響預後。
應先檢查病變以外的部位,假如一開始檢查創傷部位,會給病人造成痛苦,影響繼續檢查,因而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骨關節是運動係統,在不同的體位表現不一,所以,在檢查某關節時,要注意身體姿勢、關節體位,並應對關節的不同體位進行檢查。
在檢查病變的關節時,不要忽略對鄰近關節或有關部位的檢查,由於神經和肌腱的作用,一個關節的病變可影響到附近的關節,或者因髖關節的病變而致脊柱產生代償性側彎畸形等。
隨時觀察患者行動和表現,如步態、脫衣,坐、臥等,以初步了解病變的部位,便於重點檢查。對不肯定的體征要反複進行檢查。急性感染或損傷病變以及腫瘤,檢查宜輕,避免病變擴散或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