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細胞受刺激時產生。
(2)動作電位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一個短促、尖峰狀的電位變化,稱為峰電位。
(3)升支(去極化過程)由內流引起,降支(複極化過程)由外流引起。
(4)動作電位是一過性的極性倒轉(由內負外正變為內正外負)和複原。
(5)超射值:動作電位大於零的電位。
(6)接近於鈉的平衡電位。
(7)動作電位具有“全或無”特性。
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
人體是一個多細胞生物體,細胞間傳遞信息的物質多達數百種,包括各種神經遞質、激素、細胞因子、氣體分子等信號物質,通稱為配體。它們通常是由特定的細胞合成和釋放,作用於靶細胞。這些信號分子除少數可以擴散通過細胞膜而作用於細胞內受體外,絕大多數隻能作用於細胞膜表麵的受體。所謂受體,是指存在於細胞膜或細胞內能特異性識別生物活性分子(配體)並與之結合進而誘發生物效應的特殊蛋白質,即細胞接受信息的裝置。細胞外環境變化的信息以新的信號形式傳遞到膜內,再引發靶細胞相應的功能改變(包括細胞出現電反應或其他功能改變),這一過程可概括地稱為跨膜信號轉導,是細胞的基本功能之一。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方式大體上可以分為:蛋白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酶耦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通道型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三大類。
細胞的興奮和興奮性
1.興奮性細胞對刺激發生反應的能力,或細胞接受刺激後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興奮:指細胞對刺激發生反應的過程。
2.可興奮細胞凡在受到刺激後能產生動作電位的細胞,稱為可興奮細胞。有神經細胞、肌細胞和腺細胞。所有可興奮細胞之所以能產生動作電位,是因為它們都具有電壓門控通道或鈣通道,因而受到刺激後首先發生的共同反應就是基於這些離子通道激活而產生的動作電位。
可興奮細胞受到刺激後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成為細胞的興奮性。刺激是指細胞所處環境因素的變化。刺激量包括三個參數:刺激的強度、刺激的持續時間和刺激強度對時間的變化率。
3.強度能使組織發生興奮的最小刺激強度。相當於閾強度的刺激稱為閾刺激。強度和閾刺激一般可作為衡量細胞興奮性的指標。
4.電位能使鈉通道大量開放而誘發動作電位的臨界膜電位值,稱為閾電位。其數值通常較靜息電位絕對值小10~20。
5.興奮在同一細胞上傳導的特點:生理完整性;絕緣性;雙向傳導(神經纖維上某一點被刺激而興奮時其興奮可同時向兩端傳導。但在整體情況下,突觸傳遞的極性決定了神經衝動傳導的單向性)相對不疲勞。
6.興奮後存在絕對不應期、相對不應期、超常期、低常期。
第2章血液
第一節血液的組成與特性
(大綱要求)
內環境與穩態機體內的液體稱為體液,約占體重的60%,其中細胞內液約占體重的40%,細胞外液約占體重的12%。細胞外液的1/4(約占體重的5%)分布於心血管係統管腔內,稱為血漿。其餘3/4(約占體重的15%。)分布於全身的組織間隙中,稱為組織液。內環境指人體的絕大多數細胞是浸浴在細胞外液中,因此細胞外液是細胞在體內直接所處的環境,稱為內環境。穩態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體溫等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稱為內環境的穩態。這種穩態不是固定不變的靜止,而是處於動態平衡狀態。
血液的組成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如將血液與抗凝劑混勻後離心,上層淺黃色的液體即為血漿,下層為紅色的紅細胞,紅細胞層與血漿的交界白色薄層是白細胞和血小板。血液凝固後析出的淡黃色液體稱血清。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稱為血細胞比容,血細胞比容的數值主要反映血液中紅細胞數量的相對值。
血液的生理功能是:①維持內環境穩態。②運輸功能。③調節體溫。④免疫和防禦功能。
血漿的組成與生理功能
血漿由水與溶解在水中的溶質組成。溶質包括血漿蛋白、小分子物質(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物)。
血漿蛋白是血漿中多種蛋白質的總稱。用鹽析法可將血漿蛋白分為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三類;用電泳法又可將球蛋白分為四種。血漿蛋白的主要功能是:①形成血漿膠體滲透壓。②運輸功能:血漿蛋白為一些代謝物質的運輸載體,又可與一些脂類物質、離子、維生素結合,便於運輸。③參與凝血、抗凝血以及纖溶過程。④抵抗病原微生物的防禦功能。⑤營養、緩衝血漿酸堿度等功能(血漿中有一些緩衝物質,可調節血液酸堿度等)。
白蛋白和多數球蛋白在肝髒產生,而7球蛋白在漿細胞產生。肝髒病變時白蛋白和大多數球蛋白產生減少,引起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變化是肝髒病變的標誌之一。
血漿滲透壓及血漿滲透壓相對穩定的生理意義
滲透壓指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能力。滲透壓的大小與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的顆粒數成正比,而與溶質的種類和顆粒大小無關。如膜一邊為濃溶液,而另一邊為稀溶液,則稀溶液中的水分子會進入濃溶液,造成濃溶液側液麵上升而稀溶液側液麵下降,形成壓差。
等滲溶液:其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相等。
等張溶液:能使懸浮於其中的紅細胞保持正常體積和形態的鹽溶液。實際上是溶液中不能透過細胞膜的顆粒形成的滲透壓。
第二節血細胞及其功能
(大綱要求)
(1)紅細胞的數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輔助因子(2)白細胞總數和各類白細胞所占百分數,白細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3)血小板的數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
紅細胞
1.生理特性紅細胞具有可塑變形性、懸浮穩定性和滲透脆性。它們都與紅細胞的雙凹圓碟形有關。
(1)可塑變形性:紅細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變形的能力,紅細胞的這種特性成為可塑變形性。
(2)懸浮穩定性:將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靜置,盡管紅細胞的比重大於血漿,但正常時紅細胞的下沉緩慢,表明紅細胞能相對穩定地懸浮於血漿中,紅細胞的這一特性稱之為懸浮穩定性。通常以紅細胞在第一小時末下沉的距離來表示紅細胞的沉降速度,稱為紅細胞沉降率。正常成年男性的紅細胞沉降率為0~15%,成年女性為0-12%。沉降愈快,表示紅細胞的懸浮穩定性愈小。快慢與紅細胞無關,與血漿的成分變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