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1982年至1985年在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導師組的組長是屈守元先生。湯炳正先生是我們研究生指導組的導師之一,親自為我們開設了“楚辭講座”和“國故論衡·小學略說”導讀等課程。湯先生是章太炎先生的學生,並在太炎先生的國學講習所擔任過教員,受到楚辭學界的尊敬和學生的愛戴,並長期擔任全國楚辭學會的會長。他治學氣魄很大,從語言學入手,充分利用出土文獻和古今中外合用的理論,對圍繞屈原和楚辭的疑難問題,深入解讀,大膽論斷,作出許多石破天驚的結論。

我在讀書和後來留校工作期間,固然常常向湯先生請益;湯先生送給我的結婚賀禮,就是一部《楚辭補注》;但我在當時並未專門從事楚辭學研究,而是主攻古代文學理論。90年代初期,我的研究方向擴展到賦學,由於楚辭是賦的源頭,於是才回過頭來較多地關注屈原與楚辭的研究,寫過幾篇清代和域外楚辭學的論文,也偶爾參加楚辭學會的活動,但絕對說不上是有所專攻。不過,我在給湯先生八十大壽的祝壽詩中寫道:“章黃國學開新宇,屈宋風流賦彩雲。”這一副對子不僅意在頌揚湯先生的學術成就,而且也是我本人作為學術後輩的自勉之辭,所以我請台灣書法協會主席、明道大學的陳維德教授寫成對聯,掛在我的研究室,作為座右之銘。

現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為教學與國學推廣需要,將編寫一批國學經典解讀專書,其中《楚辭解讀》一書的編寫任務落實到我的名下。考慮到湯先生當年的殷切教誨,考慮到研究楚辭可以為賦學研究清理源頭,也考慮到闡揚楚辭學對弘揚國學意義重大,於是我勉力接受了任務。

我本人承擔國學教學與科研任務甚多,為了不拖集體的後腿,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我特地約請博士生張向榮參與編寫此書。張向榮是一位資質優秀的年輕學者,上碩士、博士,一路都是因為成績優秀而保送上來的。他不僅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理解和執行我的編纂意圖,而且在解讀行文之中貫注了他的情感和創造性。由於他的作用已經超越助手而成為我的學術合作者,所以,我們聯名出版這部教材。把年輕學者扶上馬,再送一程,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這部書中的缺點錯誤,還是應當由我來承擔主要責任。

《楚辭》研究的資料和觀點汗牛充棟,初學者難以取舍。本教材編纂的目的在於為大學本科學生提供一種基礎的國學經典讀物,有幫助學生選擇接受的責任,所以對學術爭議問題采取擇善而從的做法,或在列出主要觀點後闡述自己的意見。我與向榮編著此書的過程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既然是學習,那就有我們自己判斷取舍平衡的標準。劉勰在寫《文心雕龍》時,闡述他的著書立論宗旨說:“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苟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折中。”我們在編寫《楚辭解讀》這部書時,對劉勰的說法深有同感;解讀古籍的目的,不在標新立異,而在於為後學指引一條合情合理的可以深入鑽研的正路。

山西大學姚奠中先生與湯先生同為章太炎先生學術傳人,是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今年已經94歲高齡了。我在研究金代文學期間與姚先生結識,今次,他欣然允諾為本書題簽,令我感到莫大的榮幸(由於整套書體例限製,未能印在本書中)。全國楚辭學會秘書長方銘教授代為複印明夫容館《楚辭章句》底本,並對書稿作了審讀,特別致謝!

歡迎讀者對本書的任何批評與建議。

詹杭倫於京城回龍觀寓所

2007年9月28日初稿

2008年3月18日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