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關 跋(1 / 1)

這是我的第三部長篇,9月初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從描寫天下第一家末代風雲的《大孔府》,到為中國大運河作傳的《大運河》,再到這部描寫中國抗戰救護史的《抗戰救護隊》,我用長篇和傳記文學這種“大部頭”,向中國曆史和民族英雄們致敬!

抗戰是我們民族最苦難的曆史,也是最血脈賁張的英雄史詩。當我想寫一部真實的抗戰大戲的時候,我披沙煉金,找了好久,終於發現了林可勝、榮獨山、周美玉、張先林這些紅十字會抗日救護英雄們的故事,他們本應該在教科書裏被孩子們反複背誦,本應該在影視劇中一次次引爆人們的淚腺,可是,多少年來,衛國英雄們卻躲在貴陽檔案館發黃的故紙堆中,和灰塵、囊蟲相伴。

我不是紅十字會的人,除了曾經在街頭上獻過血之外,和這個機構沒有任何關係,我的寫作,隻是補錄一段不該被人遺忘的曆史。作為一個遠方的寫作者能夠跋山涉水來和他們相見,並記錄下這一段英雄們的故事,真是上蒼垂愛,三生有幸!

有人說,長篇是一個民族的秘史。林可勝和紅十字會的英雄們,為了民族的危亡,從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他們經曆了淞滬抗戰、台兒莊大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宜昌會戰、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最後又兩次隨著中國遠征軍到緬甸、印度作戰。沿著他們的足記,竟然找到了一部中國抗戰救護的曆史,也是一部從戰爭救護的角度反映的中國抗戰史!

這些紅十字會救護英雄們走得真遠啊,兩年來,為了走進他們的生活,我拿著放大鏡,轉動著地球儀,反複尋找。我緊緊尾隨著他們,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心靈的遠征!

陪著林可勝和紅會英雄們一路艱難跋涉的時候,讓我老是聯想到《水滸傳》和那些呼嘯山林的梁山好漢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學,特別是四大名著,是我創作的營養源泉。遠離莫言,遠離那些意識流、後現代、尋根派、魔幻現實主義等等西方流派,我的,是中國史詩文學的回歸。我隻是希望,能夠真實地再現他們的音容笑貌,展示他們的曲折命運,體驗他們的愛恨情仇,一切就已經足夠了。

依然感謝少年時代在鄉村屋簷下的那個作家夢,讓我在彷徨失意的時候,重新拿起筆來,每天晚上不停地敲敲打打,為先賢先烈們建造一座又一座恢宏的紀念堂。糾結的是,手頭無序的工作太多,往往很難集中精力,每天等我沉下心來開始寫作的時候,往往已經是深夜,才能與他們相會。所幸的是,我還算是一個有毅力的人,在找到目標之後,沒有在半路上停下來,一天一天,竟也從寒冬走到了酷暑。思念著這些筆下的人物,拄著他們遞給我的拐杖,感到每天都在向希望前進。享受艱苦寫作的過程,沉醉在有英雄相伴的日子裏,苦,並幸福和快樂著啊!

感謝何建明先生、羅治雄先生等對後學的提攜,感謝作家出版社、貴州省紅十字會的幫助和支持,也感謝宋冉冉等同誌對書稿的校對和潤色。

作 者

2015年7月於孔孟之鄉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